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

九文说史 2024-08-24 11:46:53

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连忙阻拦,老人却红着眼眶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去摸它吗?当年是我把它一路从于都背到延安的……它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啊!” 老人穿着朴素,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不易察觉的坚毅。他缓缓地在展厅里踱步,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尘埃上。当他的目光落在那台锈迹斑斑的手摇发电机上时,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他趁附近没人,颤巍巍地伸出手,想要触摸那台发电机。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连忙上前阻拦:“老先生,请不要触摸展品,这是博物馆的规定。” 老人愣住了,他的手停在半空中,眼眶渐渐泛红。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来说出这句话:“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去摸它吗?当年是我把它一路从于都背到延安的……它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啊!” 老人的话让工作人员愣住了,他没想到这台看似普通的发电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沉的故事。他连忙道歉,并请老人坐下来,听他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 老人名谢宝金,1898年出生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从小便帮助家里干农活,分担家庭的重担。1 932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招募新兵,时年34岁的谢宝金被毛泽民亲自选中,加入了红军的行列。由于他力气过人,被分配到了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负责守护一台重达68公斤的手摇发电机。这台发电机在长征途中成为了红军与外界联络的重要工具,被红军战士们视为“眼睛”和“耳朵”。 1934年,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谢宝金也背起了那台发电机,踏上了漫漫征途。他深知这台发电机的重要性,因此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始终坚守在发电机旁,寸步不离。 长征途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追击和轰炸。为了保护发电机,红军特意组建了一支128人的加强连,但随着战斗的激烈进行,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最终只剩下包括谢宝金在内的少数几人。 在过草地时,面对泥泞不堪的沼泽地,谢宝金急中生智,利用黄竹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竹排,将发电机放在上面拖行,成功穿越了危机四伏的沼泽。而在翻越雪山时,面对陡峭狭窄的小路,谢宝金更是主动请缨,将发电机扛在自己的肩上,一步步艰难前行。他的肩膀被磨得血肉模糊,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怨言。 就这样,谢宝金和他的战友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发电机安全护送到了延安。在延安的庆功大会上,毛主席亲自点名表扬了谢宝金,称他为“长征模范”。 1936年,长征终于结束了。当谢宝金背着那台发电机走进延安的大门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在延安的日子里,谢宝金继续守护着那台发电机。每当它发出“嗡嗡”的转动声时,他都会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那台发电机就像他的亲人一样,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夜。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被分配到了总参工作,负责管理金库。然而,他却以自己没有文化为由,主动辞去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了家乡于都,担任食品站的副主任兼收购员。 虽然工作辛苦且收入微薄,但谢宝金却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直到1976年的这一天,谢宝金因病来到北京治疗。在侄子的陪同下,他再次来到了军事博物馆。当他看到那台熟悉的手摇发电机时,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和思念。 他看到了那台熟悉的发电机,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和思念。他趁附近没人,想要伸手去触摸它,却被工作人员阻拦了。那一刻,他的眼眶泛红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工作人员讲述了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