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七日,谭嗣同遇难后的第四天,其父谭继洵被清廷革去湖北巡抚之职,谕旨勒令回籍,交地方官吏管束。 谭继洵与谭家并未遭遇更为严重的株连,原因让人唏嘘不已。一,谭嗣同在被捕前,仿照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书信,里面斥责自己“不忠不孝”,威胁要脱离父子关系。这封信被抄出,成为了谭家避免更大厄运的“护身符”。 二,谭继洵曾上奏清廷,认为谭嗣同根本不适合担任军机章京之职,这份保守的态度似乎在关键时刻为他和家族争取了一丝生机。 三,谭继洵思想守旧,对洋务与西学持保留态度,对戊戌维新的立场也与谭嗣同截然不同,这种父子的立场差异,或许也让清廷对谭家有所保留。 当谭继洵获悉儿子遇难的消息时,他的反应只是轻轻地“噫!”一声,随即陷入沉默。这样的反应看似冷漠,却是压抑的悲痛。没有人能想象,一个父亲失去独子的惨痛,内心的挣扎与哀伤在这一刻展露无遗。 为了表达对儿子的哀痛,他私下为谭嗣同撰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万世,不得而知。” 其中的悲愤与无奈,让人心头一紧。谭继洵的复杂情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作为父亲的自豪与作为官员的无奈交织在一起。 而谭嗣同的妻子李闰则在巨大的悲痛中失去了理智,谭继洵安慰她说:“七嫂,你不要这么伤心,我也同样不好受,你要知道,老七将来的名望在我之上呀!” 这种话语不仅表达了对儿子未来成就的期许,也是一种对现实时局的无奈与妥协。或许在他心中,儿子虽死但名声仍将在历史中流传,而老父亲的存在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谭嗣同遇难的余波蔓延,京城的亲友与故旧们纷纷感到恐惧,生怕遭受株连,各自选择避而不出。 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凤池则是个例外,他不顾风险,用自己的一铺芦席将谭嗣同的遗体盖住,然后在午夜偷偷将遗体运回会馆。 他花费自己的私蓄纹银六十两购置棺木,为谭嗣同殡殓。而这一切,正是对谭嗣同的敬意与对清廷暴政的不屈抗议。 九月下旬,谭嗣同的胞侄谭传赞以及他的仆人胡理臣、罗升将谭嗣同的灵柩运回湖南浏阳。然而,由于清廷的威逼,谭家不敢举办正式的葬礼。 谭嗣同的老师欧阳中鹄为了表达对弟子的敬仰,约集十余位与谭嗣同交好的人士举行了吊唁活动。 在这短暂的七天中,僧人诵经,做道场,以佛法为其超度。这份沉重的哀思与敬意,将谭嗣同的精神永远铭记。 时光荏苒,1904年,谭氏族人在浏阳城南的牛石乡翟水村石山下为谭嗣同建墓,终于给这位为国家、为民族殚精竭虑的英才找到了一个安息之地。 谭嗣同的人生虽短暂,却如流星般闪耀,给后来的追求变革的青年们点亮了方向的明灯。 纵观整个事件,谭嗣同的遇难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那个年代无数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在风雨飘摇之际,他们有的人选择迎接挑战,有的人则陷入了内心的挣扎。不论如何,正是这一段段悲切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缅怀那些为梦想而付出的无畏灵魂。 历史总是让人思考,谭嗣同与谭家人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光辉与阴暗。 让我们在追忆中,铭记那段历史的教训,以及为之奋斗的先贤们的心路历程。在未来的路上,愿我们都能传承他们的精神,继续为理想而努力! 谭嗣同与他的父亲谭继洵的故事,是父子情深的典范,也是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鲜明体现。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但对于那些为信念与理想付出生命的人来说,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谭嗣同以他的勇气与信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屈的英雄,而他的父亲则在自己的方式中坚持着对儿子的怀念与守护。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让它在时间的流转中更加熠熠生辉。 #历史开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七日,谭嗣同遇难后的第四天,其父谭继洵被清廷革去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4-08-24 17:37:52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