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甘肃在沙漠里为了一个面积不到1公顷的“小池塘”,投入47亿,连续十多

炎左吖吖 2024-08-26 18:10:45

2011年,甘肃在沙漠里为了一个面积不到1公顷的“小池塘”,投入47亿,连续十多年人工送水,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到底划不划算呢? 主要信源:(人民网 ——《月牙泉補水記——“沙漠第一泉”再現月牙美景》) 月牙泉一个自带流量的名字,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这个“千年不干”的奇迹,曾经差点就没了。 想象一下无边无际的黄色沙漠中,突然出现一汪碧绿的泉水,形状就像一弯新月,这就是月牙泉。 它位于甘肃敦煌,关于它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有着“自然形成”和“人工灌注”两种说法。 要解开这个谜题还得从月牙泉的身世说起。 月牙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那时候它已经是“敦煌八景”之一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是党河的一段古河道。 很久之前地壳运动导致南部山区的大量碎屑被移到这里,形成了月牙泉特殊的地质结构。 后来许多古河道被沙漠吞噬,只有月牙泉所在的区域,因为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地下水不断渗透,汇聚到这个低洼地带,最终形成了湖泊。 清朝时期因为形状像一弯新月它被正式命名为“月牙泉”。 上世纪50年代月牙泉还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湖水清澈水深达到9米,面积约22.5亩,栖息着各种鱼类,比如鲤鱼、鲫鱼、鲢鱼等。 湖边植物繁茂甚至还有天鹅、白鹭等候鸟在这里停留。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月牙泉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见证了敦煌文化的兴衰,也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它是敦煌文化的一部分与莫高窟一起,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独特的文化符号。 然而随着周边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过度开荒种地、无节制开采地下水,成了压垮月牙泉的最后一根稻草。 1985年月牙泉的水深只剩下可怜的70厘米,面积也缩减到6.9亩,连一条小船都放不下,曾经的新月形状也消失了,只剩下两处小泉岌岌可危。 眼看着“沙漠明珠”就要变成“楼兰二号”,甘肃省政府终于坐不住了,决定斥巨资拯救月牙泉。 2011年甘肃省政府启动了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总投资高达47.22亿元。 这项工程的核心是,从党河调水每年向月牙泉输送4千万立方米的“救命水”。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一部分网友觉得,花这么多钱去修复一个湖,是不是太奢侈了? 这些钱用来改善民生岂不是更好? 也有人认为月牙泉是世界自然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 47亿的投入保护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非常值得! 那么这47亿到底值不值呢?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月牙泉是敦煌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月牙泉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月牙泉是敦煌旅游的“金字招牌”,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202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敦煌旅游总收入高达4.38亿元,接待游客48.2万人次,月牙泉更是位列甘肃最受欢迎旅游景点前十名。 由此可见修复月牙泉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月牙泉的危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典型案例。 它提醒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牙泉能够恢复昔日的风采,继续在敦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闪耀着“沙漠明珠”的光芒。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