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一词巳成为历史记忆 作者:祥瑞传奇 #谈谈历史轶事# 50年前,“走后门”是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个用词,也是哪段历史中的记忆。 1974年2月10日《文汇报》就发表过“关于‘走后门’问题的通知”。 文章中说到:“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不少单位提出了领导干部"走后门"送子女参军、入学等问题。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中央认为,对来自群众的批评,领导干部首先应当表示欢迎。但是,这个问题牵涉到几百万人,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需要具体分析,慎重对待。” 当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是主流的三大报纸。文章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走后门”是一种比喻,指的是不通过正当途径,而是通过内部关系或特殊手段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例如,靠亲戚朋友的关系来求得自己的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就被称为“走后门”。 上世纪七十年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买东西凭票凭证,要获得物资的满足,在没有票证的情况下,小到买一瓶酒,一斤肉,一辆自行车,大到找工作,提薪提职,只能找手握权力的人“走后门”才能获得。 从《文汇报》文章中不难看出,观点比较暧昧,没有旗帜鲜明的对“走后门”进行批评和批判,用“从后门进来的人也有好人,从前门进来的人也有坏人”,这种模棱两可的观点混淆了是非。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是无奈之举。 “走后门”一词由来已久。隋朝官府衙门坐北朝南,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安置在衙门后宅。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自家晚辈才走后门进入。求官员办事送礼的人,为掩人耳目,也从后门进入。 “走后门”流行千年,成为了人们一种传统思维,“饭馆有人好吃饭,朝廷有人好做官”。 在物资丰富的今天,“走后门”购得生活必需品的行为,已成为历史记忆。但求人办事,“走后门”一词已被“找关系”而替代。
“走后门”一词巳成为历史记忆 作者:祥瑞传奇 #谈谈历史轶事# 50年前,“走
祥瑞传奇
2024-08-27 12:54:39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