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这样一种话语,它把与世界——有生命的和/或有思想的——的关系,解...

梁爽有看法 2024-08-28 11:14:49
假如有这样一种话语,它把与世界——有生命的和/或有思想的——的关系,解释为一个被标记于时间之中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在时间中不过是众多事件中的一个,是林林总总的事实组成的序列中的一个,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样的话语呢? 任何话语,只要其意义中包含了思考与存在之间时间上的不一致,就与原化石问题有关。(而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这一章的结尾都是围绕如何就原化石这个‘错时性’问题进行论证和说明) ‘错时性’这个词很好的表达了世界与‘与世界的关系’之间时间上的错位,也就是当我们还不存在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以及当我们不再存在时世界又可能发生什么这样的‘错时性’科学陈述。 我们关心的不是事实问题,即不是错时性陈述是否可以被证明或反驳;我们关心的是权利问题,即令错时性陈述的论证和反驳产生意义的话语本身的地位问题。 从原则上看,科学的确可能发现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共时性,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先验地排除数理物理学与共时性假说(即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一样悠久的假说)之间的相容性;但就算是这样,即便过去科学已经发现了这种共时性,那也仅仅是可能发现了它而已。也即是说,正是因为近代科学已经被数学化,才提出了关于思考与存在之间可能存在的错位问题。 不论是要驳斥它,还是论证它,近代科学将这种科学错位构建成了有意义的假说,并赋予了其意义,让它成为可以被论述的对象。 当代科学登场时所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是科学的各种判断都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科学的陈述,不再从属于神话、神学谱系或故事的虚构情节,而是成为科学假说,成为了能够被实际的科学实验所证明或反驳的论证。 而‘假说’这一术语,不是为了暗示这类陈述所独有的不可证明性而设置的,而实际上,“直接证明’的缺席在绝大多数的——甚至是全部的——科学陈述那里都是适用的。 因为没有多少真理,能够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且一般来说,科学并非建立在简单的观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早已通过繁复精细的测量工具计算处理与提纯得出的数据的基础上。 因此,称这些实验科学之陈述为‘假说’,非但不是要降低它们的认知价值,反而是要努力赋予它们作为完整认知对象的全部价值。 理论总是可以被改进与修正,但是,错时性的理论有可能存在这一事实,正是当代知识体系所造就的非凡的成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