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升高,皮肤先知?皮肤出现这6种变化,警惕高血糖找上门!

金融界 2024-08-28 11:50:34

50岁的邓女士,最近几个月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尤其是晚上睡前更是瘙痒难耐。

刚开始,她并未太在意,以为是皮肤干燥或过敏所致,于是口服抗过敏药物,每次沐浴后都全身进行抹油保湿,但是皮肤瘙痒症状并未好转,在家人的多次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

门诊医生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觉得邓女士的皮肤瘙痒没那么简单,并不考虑是过敏所致,建议抽血检查一下血糖。

经抽血检查,医生发现邓女士的空腹血糖高达12mmol/L,最终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这也是导致她皮肤瘙痒的元凶。

医生提醒,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部位之一。当血糖超标时,身体内的糖分无法正常代谢,会导致血液中糖分浓度过高,这种高血糖状态会对皮肤产生直接的影响,引发患者早期出现糖尿病皮肤病变,可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皮肤周身瘙痒等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会导致血糖升高和胰岛素分泌异常,而高血糖的“毒性”会对身体各系统产生影响,皮肤就是其中之一。

《糖尿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79%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伴有一种皮肤病,如皮肤感染(48%)、干燥(26%)和炎症(21%)。

同时,诸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同时伴有表皮功能的改变。

皮肤出现这6种变化警惕高血糖找上门

1、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症就是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最常见的一种,有研究发现,瘙痒症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7%~43%。

由于支配皮肤的末梢神经受到损伤,会导致患者出现感觉的异常,再加上汗腺皮脂腺分泌功能异常,使患者皮肤表面出现异常的改变,所以会出现瘙痒症。

不同于普通皮肤病,血糖过高引发的瘙痒一旦发作,多表现为奇痒难忍,一般白天表现不是很明显,但是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患者会有明显的瘙痒感,严重者还可能会失眠。

糖尿病导致的瘙痒,通过抹药是不管用的,必须结合控糖药物服用才会有好转。

2、皮肤感染

血糖比较高时,患者体内的糖原含量也会比较高,内环境受到影响,容易导致细菌、真菌感染、病毒感染。

一项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病变中感染所占比例最大(45.9%),其中真菌感染占81.44%,病毒感染为14.09%,细菌感染为4.47%。

真菌感染多表现为手癣、足癣、甲癣、股癣、体癣以及外阴白色念珠菌病等;细菌感染多表现为皮肤疖痈、毛囊炎、汗腺炎、头部乳头状皮炎等;而病毒感染多出现带状疱疹。

3、黑棘皮肤

黑棘皮是以皮肤颜色加深及乳头状增厚为特征的少见皮肤病,与内分泌紊乱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相对增高。

胰岛素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过度增殖,使皮肤的黑色素增加,进而出现脖子等部位皮肤发黑。

血糖控制越差,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皮肤色素沉着和黑棘皮病的风险越高,脖子发黑的程度可能越严重。

4、伤口愈合慢

血糖升高时,伤口通常不容易愈合,因为血糖升高时体内的细菌容易过度增长,炎症不容易恢复。

而且,血糖高的人群微循环较差,尤其是皮肤微循环,毛细血管栓塞减少了局部血流量,细胞运输营养到组织的能力降低,从而使营养物质难以到达伤口,使得伤口难以愈合。

此外,血糖高的人群细胞外压会升高,导致水从细胞内渗出,葡萄糖跟随尿液排出,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细胞内出现脱水的可能,从而会影响到伤口处的皮肤愈合。

5、胫前色素斑

胫前色素斑是常见的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病变之一。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皮肤微血管病变,真皮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增厚,血管附近有红细胞外渗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组织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从而出现色素沉着。

胫前色素斑好发生于小腿胫前部位,皮疹初起为0.5~1cm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丘疹,边界清晰,可能伴有水疱、紫斑等表现,缓慢发展,逐渐出现糜烂、结痂等症状,是糖尿病比较特异的皮肤病变。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在治疗上应以控制血糖为主,可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封包,如卤米松软膏、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等。

6、皮肤皴裂

如果长期处于严重高血糖的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可能使皮肤表层组织液处于高渗状态,表皮细胞水分向组织液及血浆扩散,使表皮细胞脱水,进而造成皮肤干燥、脱皮。

另外,糖尿病患者一般末梢循环不好,神经、血管的营养比较差,皮肤会出现干燥、皲裂等症状。

如何预防高血糖?

1.注意饮食

主食要适量粗细搭配,蔬菜可以多吃,注意烹调方式,少油、少盐,每餐适当的蛋白质摄入,避免肥肉及肉加工食品等。

平时可多吃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尽量少用或禁用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甜饮料等,日常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油,避免高热量饮食,如奶油、巧克力、油炸食品、烧烤等,均衡饮食,尽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

2.加强运动

适当做一些运动,减少久坐的生活方式,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散步、游泳、体操等,当身体的能量处于负平衡时,代谢就会趋于正常。

如果进食较多且不运动,其能量会在体内蓄积,增加血糖升高风险,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3.药物降糖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遵医嘱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如服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阿卡波糖等。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