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为直系、皖系两大派。 1917年7月的北京,乍看之下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8-28 12:20:41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为直系、皖系两大派。 1917年7月的北京,乍看之下平静依旧,但骚动和不安却弥漫在炎炎夏日的空气中。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张勋的人带着他的"辫子兵",打着调停"府院之争"的幌子,悄悄地潜入了北京城。在短短几天内,他们就扶持年仅十三岁的末代皇帝溥仪重新登基,一场荒诞的复辟闹剧就此在古老的紫禁城中上演。 然而,这出闹剧的背后,却是北洋军阀势力此消彼长的缩影。早在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就已经分裂成了两大派系,直系军阀以冯国璋为首,而皖系则在段祺瑞的掌控下,。这两股势力此消彼长,相互倾轧,各自拉拢帝国主义国家寻求支持,使得民国政局更加混乱不堪。 袁世凯去世后,皖系领袖段祺瑞曾经试图扶持黎元洪出任总统,但却未能如愿。从那时起,段祺瑞就成为了中国社会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他的治下,皖系军阀的统治与已故的袁世凯并无二致,都是一种披着共和外衣的专制政体。 英美两国选择支持实力较弱的直系和南方军阀,以牵制日益强大的皖系;而日本则力图扶植和控制皖系以及奉系军阀,借此扩大在华利益。1917年初,围绕参战问题,黎元洪的总统府与段祺瑞的国务院爆发了激烈冲突,史称"府院之争"。而就在这时,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兵",打着调停的旗号,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京城。 张勋到达北京后,立即逼迫黎元洪下台,并扶持溥仪复辟,妄图重建帝制。这一倒行逆施的举动,立刻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对浪潮。段祺瑞见势不妙,立即率兵北上讨伐张勋。双方军队在北京城外展开激战,张勋的部队很快就土崩瓦解。张勋本人落荒而逃,躲进了荷兰使馆,苟延残喘。而溥仪的复辟也仅仅维持了区区十二天,就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黯然退位。 段祺瑞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中,将中央政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里。他废除了《临时约法》,取缔了国会,自诩"再造共和"的功臣。而远在南方的孙中山,则誓言要讨伐这个篡权的军阀,捍卫共和、恢复国会,由此拉开了气吞山河的护法运动的序幕。 段祺瑞废除了《临时约法》,解散了国会,在北京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孙中山闻讯后,立即发表演说,痛斥段祺瑞的倒行逆施。他呼吁全国人民起来,捍卫宪政,实现真正的共和。 首先是海军将领程璧光,他率领舰队南下,誓言要为护法而战。随后,一百多位国会议员也离京南下,与孙中山会合。1917年9月,护法势力在广州成立了军政府,推选孙中山为大元帅,誓言讨伐段祺瑞,恢复宪政。 段祺瑞闻讯大怒,下令通缉孙中山等人,并调集军队,准备进攻两广。然而,北洋军在行动中却面临着诸多掣肘。长江中下游本是直系军阀的地盘,皖系军队若是贸然南下,势必会引起直系的警惕和反扑。段祺瑞左右为难,最终决定让直系军队打头阵,自己的部队则尽量避免正面交锋。 在这场你来我往的较量中,湖南人民率先奋起反抗。他们自发组织起来,驱逐北洋军的驻军。护法军见势乘胜追击,节节北进。直系的王汝贤和冯国璋见大势已去,也只得败退出湖南,退守原地。 然而,正当护法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桂系军阀却起了异心。他们原本响应号召,加入护法阵营,但在占领湖南、四川后,就急不可耐地谋求私利,甚至与直系军阀暗通款曲,违背誓言,停止对北洋政府的讨伐。而北洋军阀也从这短暂的喘息中,重新集结力量,伺机反扑。 更让人气愤的是,段祺瑞竟然在1918年3月制造了一个伪"国会",并扶植清朝遗老徐世昌出任总统,自己则继续把持实权。而南方一些军阀和政客,也在这个时候与直系勾结,甚至派人暗杀护法将领,制造分裂。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就这样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孙中山寄以厚望的海军总长程璧光,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惨遭暗杀。随后,一些归附护法的将领也被北洋军阀收买,纷纷倒戈。护法军的兵源和经费,也日渐枯竭。面对重重困难,陆荣廷、唐继尧等人竟操纵"非常国会",妄图架空孙中山的权力。 1918年5月,忍无可忍的孙中山愤然辞职,离开广州,返回上海。临行前,他发表了一通悲愤的电文,斥责南北军阀都是争权夺利之徒,丝毫不顾民众疾苦,其流毒之深,真可谓"如一丘之貉"。 随着孙中山的离去,护法运动最终湮灭在军阀的倾轧和人民的失望中。直到后来,当那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再度举起民主与共和的大旗时,中国的命运,才终于出现了转机。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