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这几年自己带娃时间多了,才慢慢摸索到的。
原理就是,对孩子寄予积极的暗示,然后让她始终拥有一个较高的能量冲击。
以前孩子遇到熟人不打招呼,我会提醒她,但越提醒孩子越胆怯。
后来,我不再提醒了,逮住她少有的一两次主动打招呼,赶紧鼓励:
你现在越来越有礼貌了,已经学会主动向别人打招呼了。
以前孩子吃饭总是打撒汤,给她强调了无数遍还打撒,我就没耐心了,忍不住批评孩子。
现在我改变了心态,看到孩子小心翼翼喝汤时,就夸赞:
妈妈发现你现在很会喝汤了呀,还知道双手端住碗,给你点赞。
现在孩子已经很久没有再打撒汤了。
以前孩子都不懂的什么是关心人,有好吃的就只想自己多吃,妈妈忙不过来家务时,也不知道搭把手。情绪上来时,忍不住会牢骚几句。
现在我不会再给她们上“感恩”课了,而是逮住她们平时主动关爱我的时刻,狠狠夸。比如上次出行回来大扫除,孩子看我忙一下午,晚上给我捶背,我就狠狠夸:
你现在越来越会关心人了,妈妈感觉心里暖暖的。
神奇,第二天抢着帮我洗碗,晒衣服。
以前孩子作业拖拉,我总是忍不住催她,催多了孩子又烦躁。
后来,我只要看到她写了,我就跟她说:
都不用妈妈催就完成了,你真行。
她听完像打了鸡血一样。
以前孩子遇到问题就喊“妈”,比如拼图不会拼,但帮着帮着,最后就成我主导了。
现在,我会给孩子说,你真有耐心,居然自己拼出来一半了,妈妈就坐在你旁边,真期待你的成品拼图。
每次孩子自己拼完全部时都会高兴的给自己鼓掌,成就感满满。
以前我总是在接到孩子放学后,忍不住问她幼儿园的事情,问来问去就是那几个问题,孩子回答得也敷衍。
后来,在孩子主动跟我提起幼儿园事情时,比如谁谁谁今天很调皮,我就赶紧跟她说:
我喜欢你跟我分享幼儿园的事情,妈妈感觉很开心哦!
大概孩子觉得主动分享是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情,所以后来她会在洗澡时睡觉前跟我balabala很久幼儿园的事情。
……
所谓的积极暗示,说起来并不难,你只需要记住一个原则:希望孩子怎么样,你就怎么说。
暗示的力量很强大,小孩也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当父母笃定地告诉孩子,你聪明又努力,学习肯定没问题,孩子就会用行动证明这一期待。
反之,如果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怒斥孩子,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不行”的观念。
长此以往,孩子迟早摆烂。
哎呀,这招"糖衣炮弹"育儿法,是不是有点太套路了?鼓励是好事,但别让孩子活在虚假赞美里啊!小心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