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海德格尔的《物的追问》。 按照——就变化之规定而言,是以持...

梁爽有看法 2024-08-31 00:35:05
终于读完海德格尔的《物的追问》。 按照——就变化之规定而言,是以持存性为前提条件的,变化是只有相关于持存之物才可以被规定,因为只有持存之物可能发生变化,可变的东西是经不起变化的,它只是某种交替——理论: 我们通过或依据我们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所持有的某个物(概念或观念或基本原理)去阅读理解这本书中所给出或论述或阐释的内容过程中,我们原先所持有的那个物(概念或观念或基本原理)因此发生了基于我们未读之前所拥有的那个物(概念或观念或基本原理)的变化。 能改变的只有那些我们原本持有的,那些你不能读懂和不能理解到的部分,就是你原本持有里没有的东西,所能持有的东西没有它的对应物。 而发生被持有所阅读理解的,是基于你原先所持有持存物而发生的。它之所以会被改变,也是因为持有的与其持有所对应或照面的对象遭遇了相互被认出对方的发生。 而那些只是一种变化交替的信息暂时性的存在,因其不具有任何持存性,随时或瞬时都会被新的变化所更替或消失。 任何不管谁都无法改变一个人身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经验是一种本身就循环发生着的活动,居于循环之中的东西——在我们与物之间——通过这种循环而展开的。 而我们始终是居间的,必然介于人与物之间的活动。这种居间以我们在其中活动的方式而存在,这种居间本身并不像人和物之间的绳索那样相牵,它出离我们而先行把握着物,并且又退回到我们这里,先行—把把握就是向回—抛掷。 思维和直观的统一本身就是经验之本质的证明在于指出:纯粹知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它们本身使其得以可能的东西,通过经验之本质才得以可能的,这是一个明显的必然的圆圈。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返回到它们使其得以可能的源头上而得到证实的。 而物的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物是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人是谁”的问题。 人被理解为那种总已经超越了物的东西,以至于这种跳越只有通过与物照面的方式才得以可能,而物恰恰是通过它们回送到我们本身或我们外部的方式而保持着自身。 海德格尔带领我们在康德追问物的过程中展开了介于物与人之间的一个维度,它最终越向物并返回到人。 现在我可以进入到和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一起同读的齐泽克的这本《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