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一户人家,后来搬进了十几户,几十人住在十几间房子里,上洗手间还得去外面。那时候,能得到住房的唯一办法就是福利分房。北京的福利住房比别的城市多点,但人口也多呀,每个单位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情况。为了分房,人们争得头破血流、抢房子的例子到处都是。我妈在报社工作,社员分房得按工龄和贡献打分。一张黄榜公布出来,所有人都没心思干活了,没分到房的人急得不行。我还参加过“抢房”,那时候我才 12 岁,半夜从人家二层窗户爬进去,拿着手电,准备撬锁,现在想想全是闹剧。有些单位还真不错,比如我所在的小学,都是京棉三厂子弟。厂里给每户职工都分了 “一套房”,就是那种四五层的红砖房。一家一户就像鸽子笼一样。上到二楼,过道里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经常在里面玩 “躲猫猫”,钻进去别想找到我。那就是老北京人的家。
二、1998 年之后:拆迁与腾退的喜与忧
1998 年,北京取消福利分房。从 2000 年开始,房地产开发商蜂拥而入,老北京大面积拆迁也随之开始。这段时间有喜有忧,尤其是住在北京南城的人,也就是以前的崇文和宣武两区。住这两区平房的,那是真正的老北京。清朝入关那会,下过一道命令,四九城内的原有居民,每户给四两银子,搬家到城外面住,城里留给满人八旗。这就是京城八旗子弟的由来。而离开四九城的人呢,多数搬往了南城。
2001 年,两广路拆迁,这里是典型的老北京人聚集区,几万户居民。那附近有个新开的楼盘,我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那当售楼员。我们卖的房子,每套在 100 平米上下,单价接近 6000 块。现在看来相当便宜,但那时两广路的拆迁户,几乎没人买得起。那的老北京,五六口人挤在一间十几平米屋檐下的不在少数。能拿到的拆迁款也就十几、二十万,怎么买得起呢?据我所知,没有几个人能搬回原住地。买得起的,都不是拆迁户。
分房靠工龄和贡献?这评分标准听起来像是一场成年人的龟兔赛跑,公平在哪儿呢?
这个说的基本属实
分房靠工龄和贡献,这评分制度听着公平,可真能杜绝暗箱操作?毕竟,12岁小孩都得上阵抢房了…
以前抢房抢得跟世界大战似的,现在才知道那是城市变迁的阵痛。教训是,发展得均衡点,别让房子成了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