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17年新一轮的军改后,目前,我国五大战区一共有13个集团军,这13个集团军的番号从第71集团军开始,到第83集团军结束,所使用的番号是过去从未使用的。番号虽然是新的,但每一支集团军其实都有我军英雄部队的传承,13个集团军的前身仍然清晰可见,血脉都可以追溯到四大野战军。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13个集团军,四野的部队保留得最多。
属于一野血脉只有1个集团军,是72集团军,前身是第1军,可以追溯到原一野一纵。
属于二野血脉的有3个集团军,分别是:71集团军,前身第12军,原二野六纵;77集团军:前身是第13军,原二野四纵;78集团军:前身是第16军,原二野一纵。
属于三野血脉的有3个集团军,分别是:73集团军,前身第31军,原三野十三纵;76集团军:前身第21军,原三野二纵;80集团军:前身第26军,原三野八纵;
属于四野血脉的合计有5个之多,分别是:74集团军:前身第42军,原四野五纵;75集团军:前身第41军,原四野四纵;79集团军,前身第39军,原四野二纵;82集团军,前身第38军,原四野一纵;83集团军,前身第54军,原四野七纵。
为什么70多年过去了,四野的部队还保留得最多,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四野战士人数多一野发展先天不足,一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了,通过转化俘虏、改编地方军,加上十八、十九兵团两个大兵团共19万人分路入陕,勉强加起来才有34万人。
二野的在解放战争开打之前,总兵力大约有30万人,此外还有40万民兵。不过由于二野承担了挺进大别山的艰难任务,其后人数有所减少,中野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后兵力为27万人。
三野在1949年2月,下辖四个兵团共58万人,12月增加到82万人。
四野入关的时候,人数就已达百万之众,在南下作战消灭白崇禧部队后,四野兵力总人数突破150万,甚至比其他三大野战军人数之和还多。
人数多也就意味着种子多,总会有种子可以发芽生根,因此,人数最多的四野,自然部队留存的几率,相比其他野战军要大。
二、四野元帅将领多这一点,其实也是因为与兵力人数多有关。
其他三大野战军都只有1个元帅,四野有两个元帅,而且大将有三位,也比其他三大野战军多,此外还有14名上将和43名中将,连少将也有298个,这些是其他野战军无法比拟。
将领多,就意味着军中功劳多,资源多,这也是部队留存的基础。
三、四野战术素养强林总的“六大战术原则”,即: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这些战术以体系化的规范深入四野官兵骨髓,让四野士兵都极其具备战术素养,这是部队战斗力强大的基础。
林总极其重视部队战术水平的建设,四野的6纵16师8团曾经不按战术规范冲锋,就被林总批评了,林总说道:
“在战斗中不讲战术,一个副连长下令“都给我冲”,对一个地堡连冲五次。在敌人的交叉火力射击下,逼迫战士用刺刀撬开地堡射击孔往里钻,结果战士伤亡,攻击也没成功。有的不会组织火力,把重机枪架在突击队的身后,自己打自己。有的不准备通讯器材,战斗中接不通电话,指挥受到严重影响。事先规定的联络信号,打起仗来就忘了用,致使指挥脱节,部队联系不上而陷于混乱。”
总的来说,四野是战术运用最好的野战军,直到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四野部队的迂回穿插也是做得最好的,就是因为四野战士的战术素养底子好。
打仗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化工程,需要优秀士兵的协调配合和高效运转,才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毫无疑问,四野的士兵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这也是四野部队保留最多的重要原因。
四、四野指挥机制稳孙子兵法有一篇章叫《九变篇》,讲的就是战场瞬息万变,为将者应该怎么指挥。因此,胜败除了要看双方兵力的多少,武器的优劣外,还要看双方部队指挥机制应对不同情况的调整能力。
四野的战场指挥机制比较灵活,能收能放。
林总曾经说过:“现在战场这样广阔,参战部队这样多,各方面情况千变万化,疏忽任何一方都不行。因此建立强有力的司令部机关,培养出素质好、业务好的参谋人员,是最紧迫的任务。为了适应大兵团攻坚战的需要,就必须正规化。没有正规的制度,就不能准确地执行任务。现代的战争单靠指挥员来掌握是不可能的,用手工业的方式去指挥现代战争是不行的。”
因此,四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四野参谋部制度,所有的师每到一地必须报告自己的位置和当前的情况,让四野可以顺利地完成直接指挥到师的军事行动。这是四野参谋部机制在“收”这一方面的功底,可以统一指挥,丝滑顺畅。
在“放”的一面,四野的参谋部机制也会适当放权。林总追击廖耀湘的时候,就没有对各部队继续执行“收”的命令体系,四野的参谋部机制迅速改变,下达了此生林总最简单的一条军事命令:“各纵队不必找师,师不必找团,团不必找营,大家找廖耀湘就行。”最终,廖耀湘被我军所俘获。
总的来说,四野依靠灵活而又超前的指挥机制,逐渐适应了不同时代需求的战争,各部队得到充分锤炼,让四野的将领极具大局观,例如邓华、韩先楚等,韩先楚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展现出元帅级别的军事眼光,后面更是成长为战略型军事人才,在改革开放后,也是我军的砥柱人物。
一言以蔽之,四野能够留存部队最多,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党内骨干力量的支援加之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其他野战军的苦战支撑,四野恐怕在东北都无法安心地发展出百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