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明知不好,为什么还选择熬夜?

扬眼 2024-08-27 15:26:20

近日,#喜欢熬夜其实是一种补偿心理# 登上互联网平台热搜。许多人明知道熬夜伤肝、老得快、变丑……但依然改不掉熬夜的坏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在#喜欢熬夜其实是一种补偿心理#这一话题下,许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是暗下决心:今晚一定早点睡,但每次都是抓起手机玩到凌晨”“知道熬夜不好,但晚上刷手机越玩越上瘾”“特别是家里有小孩后,只有大家都睡着的时间,我才是自由的”。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认为,喜欢熬夜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一是时间补偿,白天事务多,夜晚安静自由,可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看电影、读书、创作等,让人有时间上的补偿感。二是成就感补偿,白天的事情没有做完,熬夜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可获得成就感,弥补白天失落,像学生熬夜完成作业、打工人熬夜完成工作任务会获得“今日事,今日结”的满足感。三是情感补偿,有人白天感到孤独或不被理解,夜晚去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通过喜欢的节目找到共鸣。

此外,“峰终定律”也会影响人们选择睡眠的时间点,这个概念由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峰终定律”是:人们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高峰)与终(结束)时的体验,而我们的一天结束标志正是睡眠,如果没有在结束前获得良好的情绪,可能会推迟睡眠时间,想办法做一些补偿。

陈志林认为,熬夜虽短期内能带来心理满足感,但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情绪调节失常,更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同时,还会使情绪不稳定,大脑神经递质失衡,让人变得易怒、烦躁,情绪波动大,可能因小事发脾气或突然陷入低落情绪。

在认知功能方面,睡眠对记忆巩固和整合至关重要,熬夜会干扰大脑对新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导致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会降低注意力和专注力。在决策能力上也会受影响,使人在判断和选择时不够理性和明智。例如,许多电商平台喜欢搞“零点秒杀”,就是因为人在夜晚时判断力下降,容易冲动。

陈志林建议,对喜欢熬夜的群体,要进行认知调整,明确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充足睡眠能增强免疫力、维持心血管功能等,想象熬夜带来的不良后果,如疲惫和易生病,从而重视早睡。还可以设定目标和自我激励,例如设定具体的早睡时间目标并写下来提醒自己,达成目标后给予小奖励,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如反复告诉自己“早睡让我更健康有活力”。此外,还要避免睡前刺激,不使用电子设备、不看刺激性节目和不剧烈运动,可选择冥想、深呼吸等安静活动助眠。

除了熬夜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明知不对,还会去做的,例如暴饮暴食、过度消费等等。陈志林认为,这样的行为有三种诱因:

其一是情绪驱动。人们会为寻求快感与满足做出不恰当行为,如过度消费,虽知会有经济压力,但购物瞬间的快感让人难以抗拒。处于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能通过不理性行为缓解情绪,比如情绪低落时暴饮暴食,虽知对健康不利,但食物带来的安慰感极具吸引力。

其二认知偏差也是重要因素。过度自信使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乐观,觉得能掌控局面,像明知熬夜不好却因觉得年轻不会有问题而继续。短期思维让人只关注眼前利益和感受,忽视长期后果,如为逃避困难选择拖延,明知会让问题更糟,却难抵当下轻松感。

其三心理需求同样关键。为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可能会迎合他人参与不适当活动,即使内心觉得不妥,也为不被孤立而从众。还有自我实现需求,有人明知创业风险大,却被成功梦想驱动,导致不理性投入。

陈志林表示,了解这些心理原因,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行为,增强理性思维,控制感性冲动,做出更明智决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校对 徐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