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听音频】这就说到了老子批判儒家的第三点,美德制造冲突。这个看下老子的第

傲菡谈过去 2024-09-02 09:01:42

【欢迎扫码听音频】

这就说到了老子批判儒家的第三点,美德制造冲突。

这个看下老子的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丑也就暴露出来了;天下都知道好是好的,坏也就暴露出来了。

这里点出来一个问题,就是强调道德,很多时候就是在强调分别心,也就是在制造对立。你美我就丑,你好我就坏,你正义我就邪恶,你是忠良我就是奸佞,你是君子我是小人……那我们的之间的冲突,就无解了。

我们知道,古代史里有很多政治斗争,本来对立双方,各自的诉求都不能说没有一点正当性,各种利益边界,究竟在哪里,也不是不可以谈判,但是一旦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就没有办法谈了。

秦朝建立,面临了实行封建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这个本来是个很实在的技术问题,各地文化差异太大,对边远地区进行直接统治,交通、通讯条件限制,实际上很难有效管理,这时候收缩一下,留出一部分地区继续实行封建制更合理一些。技术问题当然就是可以讨论的。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选择了全面实行郡县制,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单一的郡县制模式的弊端已经暴露得比较充分了,本来这时候还是有机会调整策略的。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儒生,出来重提实行封建制的问题。他话是怎么说的?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文稿区原文,大意是,想当年,商朝周朝,实行封建制,效果很好,您这样,是不行的,“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不学习古代的好办法,还想要长治久安,从来没听说过。这就上价值了,要想当好天子,必须学习上古圣王。

问题是,在中国古代,提倡要学习上古圣王,不见得是真的想复古,其实就是在价值观层面,强调天子要受约束,不能为所欲为。所以,淳于越这个话一说,就已经不再是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选择问题了,变成了皇权要不要受约束的问题。你说这秦始皇能干吗?于是本来可以讨论的问题就变成不能讨论了,接下来不但没有恢复封建,还开始焚书了。

再比如说,汉武帝时代,有个儒生叫狄山,向汉武帝提议,不要再打匈奴了。

注意下时间,狄山向汉武帝提出不要再打匈奴了,时间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之后。

这个时候提不要再打匈奴了,本来是有道理的。因为已经打赢了,匈奴已经逃到漠北去了,以后只要不让匈奴从农耕区获得补给,来几次自然灾害匈奴就自己崩溃了。

但狄山不是这么讲的。狄山的讲法,是简单地认为,和平就是好,战争就是坏,所以从头到尾就不该打匈奴,一番历史回顾,大有宣扬匈奴不可战胜的味道。不提汉朝战绩有多辉煌,只谈开战以来汉朝百姓有多惨,全面否定汉武帝的战争策略。

这么一讲,战略问题也变成价值观问题了,然后狄山和张汤辩论。狄山的认知里,当然自己是君子,张汤是小人,君子骂小人,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我不细讲了,那段辩论,他基本上句句犯汉武帝的忌讳,把能踩的雷全部踩了一遍。

所以最后汉武帝就一定要故意整死他了。

这里不是要为秦皇汉武辩护,而是说儒生这种喜欢上价值的辩论方式,确实一次次把可以谈的问题变成了没法谈的。罗胖的“文明之旅”,后面会讲到王安石变法了,新党、旧党之争,那个辩论方式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这种情况下,再看看《老子》的这段话,就会觉得特别有道理:“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认准了什么是善,就无法忽视什么是恶,然后正常讨论就变成了善恶之争,直到社会彻底撕裂。

好,今天讲了老子对儒家所倡导的“道德”的批判。老子认为,所谓仁义道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增加虚伪,撕裂社会,用仁义道德来治国,当然会越治理越糟糕。明天讲老子的另外一个批判对象,也就是智慧,下回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