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听音频】老子既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又反对儒家对知识智慧的追求,这看起来

傲菡谈过去 2024-09-04 15:53:45

【欢迎扫码听音频】

老子既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又反对儒家对知识智慧的追求,这看起来和韩非子很像。但归根结底,老子和韩非子是有区别的。

《老子》里有两句看起很像的话,一句叫“无为而无以为”,一句叫“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以为”,是看起来无所作为,实际上更是发自内心地对有所为就没兴趣。

“无为而无不为”则可以有多种理解,就从政治的角度说,两种理解最重要:

一种是君主看起来无所作为,实际上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一种是君主无所作为,社会自然进入了良性运转的状态。

我们下面要讲的庄子,大体走的是“无为而无以为”路线。

韩非子则选择了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前一种理解:君主制定了法,就用法去治理,不要没事就去改动法;君主运用术,但术是看不见的。因此君主看起来是无为的,但其实是无不为的。

韩非是很愿意把自己的这套主张,溯源到老子这里的,但是从《老子》这部书看,更多内容其实是反对韩非这一套的。

最突出的,就是韩非主张严刑峻法,而老子明确反对严刑峻法。我们看下《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一章里,有些内容是老子和韩非或者说法家看法比较一致的,就不讲了,挑分歧特别大的几句讲:

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忌是不许做,讳是不许说,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说,就会导致民众越来越贫困。作为事实判断,这里老子和法家是一致的,但你听过前面的课就知道,法家要的就是民众生活贫困,然后需要用一点奖赏作诱饵,就可以有效的操纵民众去做这个做那个,老子却把这当作要批判的问题,日子过不下去,一头猪都知道要反抗,何况是人呢?理想的统治,要让民众吃得饱,身体好,所谓“实其腹”“强其骨”,到处都是忌讳,让民众穷困得活不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老子又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滋是增长,彰是明确,法令管得越多,制定得越清楚,盗贼越发到处都是。

法令摆在那里,就一定会有人设法钻规则的空子。还有,轻罪重判,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犯罪率,道理上是对的,但人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某个边界,法令规定得太多太细,就会导致不管罚得怎样重,人都会犯罪。这时候,统治者就会遭到可怕的反噬,因为轻罪重判,固然可以降低犯罪率,却会提高恶性犯罪率。这不但今天是常识,老子就已经知道了。

要了解老子对如何立法、执法的看法,可以看《老子》第七十四章和七十五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先看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百姓不怕死,怎么能用死亡去威胁他们呢?“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如果民众普遍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作出奇怪行为的人,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说什么不对?

这句当中的“吾”,不是老子自己,而是代入了统治者在说话。所谓“为奇者”,怎么定义当然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是个口袋罪,任何让统治者不满的,都可以归入“为奇者”。

这句话真是道出了老子思想中最务实最残酷的一面。提升民众的满意度,价值就在于使君主的统治更稳固,因为民众对生活现状越满意,就会越怕死,就越不愿意生活现状发生剧烈动荡。这时候,如果君主要杀一些所谓“为奇者”,民众不会为他鸣不平,所以放心杀吧,哪怕他是冤枉的,也没有问题。相反民意本身已经有非常大的怨念,社会像是一只高压锅,你不知道哪里就会成为民愤宣泄的突破口,哪怕这个“为奇者”确实该杀,也可能被民众想象为很好的人,然后君主就成了民众怒火喷涌的目标。

所以老子说:“常有司杀者杀。”生命是天地给的,也只有天地有权力拿走,所以这里把天地成为“司杀者”,让天地决定生命的终局。君主把所有人的性命都捏在手里,这是“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代替天地自然去杀人,这就好比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一样。“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不要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人家的专业,拿捏万千民众的性命这件事,再专业的君主也是业余的,天地才是专业的。

这当然是在说,法家君主那种乾纲独断,利出一孔的统治模式,基本属于自杀行为了。

第七十四章说了让民众怕死很重要,第七十五章就说怎样才能让民众怕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众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所以才挨饿的。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太“有为”了,所以才难以治理。古代百姓觉得最难承受的负担,不是赋税,而是徭役,尤其是需要背井离乡的外徭。而君主有为,不管是对外发动战争也好,进行某种大型工程建设也罢,都会导致大量外徭,就会导致无数百姓家破人亡。都家破人亡了,当然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百姓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太把自己的生活当回事,所以百姓不怕死。

最后老子说了一句损话,“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实吧,你们做君主的,不要太把自己的命当回事,不当回事,反而胜过太当回事。

这一章的核心主题,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下去,过不下去了,多重的刑罚都没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