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如何养生
【#中医式生活#】
中风是华夏生生医学(中医)中四大难症之一,它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其中又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轻则致残,重则难救,为人之大病危候,是故防胜于治。
【#国医的精诚力量#】
中风多属一种中老年疾患,随着年龄增加,脏腑功能逐渐减退,危险因素增加,如果加上生活起居不慎,情志失调等,导致“风、火、痰、虚、气、瘀”等病因的形成,而这些病因的形成过程及蓄积过程,是疾病形成的早期阶段,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从量变到质变,终至中风病发病。
明确中风病病因病机,积极干预这一量变到质变的危险因素就是中风病未病先防的关键因素。
一,内外风说
1,外风说
多数论述认为中风病发病原因唐宋以前以“外风”主论, 外风是六淫邪气之一。
《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即风为百病之长、为百病之始,为外感诸病证的先导。《灵枢·刺节真邪》篇云:“邪气者,虚风也,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提出了“外风”导致中风的理论。
认为风邪从皮毛侵入人体,逗留于肌肉腠理之间,游走于经络之中,这种病机产生通常是在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的情况下发生。气候突变,外风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这种证候风邪入中较浅,所以病情相对较轻。风邪偏中于身之半,以致营卫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发偏枯,即所谓“内虚邪中”。《内经》所述外风致中风病证候虽不尽相同,但其病位均在脑,外风致卒中偏枯,初起必有外风之症状。
华夏生生医学(中医)素有天人相应之说,随着天气变化,人体也要与外界相适应,而老年人气血亏虚,卫外不固,一旦机体阴阳与外界阴阳失去平衡,风邪入中易诱发中风。
2,内风说
内风学说是指中风病的内因,即是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而致中风病的发生。
①积损正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具出矣”。《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人过半百,脏腑日衰,正气自虚,机体阴阳失衡,此乃中风的重要病理基础。后世李东垣的“本气自虚”,认为中风病机为“元气虚衰”、“内伤不足”,表现为内伤之“风”。故在《脾胃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中有“邪之大者,莫若中风„„必中虚”之论。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漠·非风》中指出本病的发生“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②烦劳过度:因本病基础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而劳倦内伤,阴精更损,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日久必致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虚阳鸱张亢盛,致内风骤生,偶因内外失宜,扰动气血,必致血随气逆,上冲于脑而发病。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曰:“劳倦过甚,耗其精血,虽其少壮,无奈形盛气衰,往往亦成中风。轻者气虚鼓动无力而致血瘀,瘀阻肢体经脉、舌窍,则出现肢麻、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等证;重者可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冲,心神昏冒而出现昏迷等中风危候;因此劳倦过度是内风产生的常见原因。
③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性情急躁之人,平素肝阳偏亢,遇事易怒,暴怒伤肝,肝阳暴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而发为中风。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进一步说明,大怒伤肝,肝阳暴亢,火升风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阴阳气血上下分离而不能互相维系,损伤脑髓,蒙蔽清窍,神明失司,则卒然昏仆,因肝藏血而主疏泄,故气血逆可致肝风愈烈,肝风内动或致气血上逆,甚或引动胃气,胃气上逆而加重病情,即说明了情志失调造成虚性偏亢而致中风的重要机理。另一方面,忧郁思虑,气郁化火,暗耗肝阴,日久则风阳升动也可引发中风。
④摄生不当,饮食失节:《素问·痹论》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而肥甘厚味为生痰生湿之品,辛辣烟酒可助湿生热,痰热交阻则气滞血瘀,痰瘀痹阻,血不达四肢筋脉则可见半身不遂等证;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言:“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分析中风之因,也强调气血虚弱,加痰加火,主张“痰湿生热”。清·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为之解言道:“《素问》谓仆击,偏枯,肥贵人为高梁之疾,则痰湿壅塞,皆在不言之中,固未尝以为中风也,然因痰湿而生内热,因热而动内风,痰也,热也,皆是实证,河间主火,丹溪主痰,皆从痰热壅塞着眼,均切病情也”。
二,中风后养生
1、节饮食,戒烟酒:避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嗜烟酗酒可生痰化热,损伤脏腑,阻滞脉络,若能改变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中风之疾可远也。
2、谨劳作,远房帏:过劳则阳气亢奋不敛,贪欲则耗竭肾元真阴,均致阴阳气血失衡,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而发卒中。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节奏快、压力大,过于思虑、忧郁而劳心过度,而致气血亏虚、气机郁滞。故应劳逸有度,起居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工作,节欲保真,不可纵欲无度。
3、慎起居,适寒温:起居不慎,或气候骤变,易被外邪贼风所中,从而阻遏机体血脉运行而成“中风”。理应起居有常,调适寒温,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乘虚侵袭。
4、调和情志:《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篇》“百病生于气也”,“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调和情志,精神舒畅,气机调畅,血脉调和,阴阳平衡,则无中风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