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美好新时代·缤纷长三角’书法创作大展”蠡评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9-05 16:09:52

风物长宜放眼量

——“‘美好新时代·缤纷长三角’书法创作大展”蠡评

徐世平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前的冲积平原上,横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个省市,共有26个城市。长三角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诸多共性。

作为同样的一块土地,山山水水所孕育的人文自然有其相似性,一方水土一方人,地灵人杰。所以长三角地区由于气候温润,山川秀丽,水系纵横,既有长江贯通境内,直奔大海,又有太湖、西湖、巢湖、南湖星罗其间,可谓江河湖海一样不缺。都说平原上地多山少,但长三角并不缺山。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对于水源充足的长三角而言,所有的山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充满灵气。

记得傅申曾做过研究,元明清以来的大部分书画家都集中在环太湖流域。长三角地区四个城市中嘉兴就有沈曾植、王国维、王蘧常、陆维钊、蒲华等;上海松江有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云间书派”,亦称“松江派”“华亭派”;苏州有祝枝山、文徵明、王宠、陈淳等领衔的“吴门书派”,清代还有翁同龢、吴大澂、杨沂孙和萧退庵诸家。再扩而论之,长三角地区包含的书法大家实在不可胜数了,绍兴的倪元璐、徐渭,湖州的赵孟頫,安徽则有一代碑派宗师邓石如。近现代海派书家如吴昌硕、沈尹默、白蕉、来楚生等群英荟萃。南京于右任、林散之、高二适,六朝古都草圣迭出,无与伦比。

在这样地灵人杰的一片土地上来展示并探讨当代的书法,其实从我内心来说是有一些喜忧参半的,喜的是这是一片艺术的沃土,历史证明可以孕育出一流的大家。忧的是我们当今可以和古人相提并论的大家究竟有几何?这并不是悲观,我们客观上讲书法是代有传承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以作品说话。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美好新时代·缤纷长三角——书法创作大展(苏州)”是由苏州市文联主办,上海市松江区书协、江苏省苏州市书协、浙江省嘉兴市书协、安徽省合肥市书协承办,在苏州市文联文艺家展厅展出。展厅虽然不是很大,高度也一般,但贵在设计巧妙。既有苏州园林的迂回曲折之趣,也有简净素雅的现代气息。作品装裱没有采用传统卷轴的形式,而是直接裱板,连镜框也略去。这种展呈方式更具立体感、现代感,且与展厅风格完全融为一体。或许这种灵感来自于西画的呈现形式,也是有别于传统的全新而时尚的一种装裱方式。

从整体来看,此次联展无论名家还是“文艺两新”,都具有路子正、取法广、书体全的特点。四个区市的书法走的都是传统经典的路子,取法的是历代经典法帖,书体丰富。但在取法上已经明显不囿于地域性,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先从我相对熟悉的苏州说开去。大约在21世纪之交的前后二十年,苏州曾拥有祝嘉、宋季丁、费新我、瓦翁、沙曼翁等一大批优秀的“老先生”,数量之众恐在全国也十分罕见,据说当年曾举办过“十老展”,八十多岁的沙曼翁最年轻,只能靠边站。如今沙老归道山已经十几年了。此次参展名家中的华人德、陆家衡,作为这些“老先生”们的晚辈,亦已过古稀之年,足以赓续前贤。华人德以隶书名世,走的也是碑派的路径。他的恩师王能父是萧退庵的弟子,与沙曼翁、邓散木同门。华氏隶书以萧散空灵的章法独步书坛,兼其深厚的学养,观其作品,书卷之气扑面而来。黄惇评华人德隶书,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甚或已经超越一些清代隶书家。陆家衡亦以隶书对联在国展获奖,声名鹊起,书风浑厚古拙又清雅绝俗。王伟林浸淫汉碑多年,浑朴大气,自成一格。惜其低调,并未参展。盖其既主其事,便以服务为旨,不作他想矣。

王国安、高卫平也以隶书擅名一时,王多蕴藉高喜生辣。张少怡、林再成、张一冰为国展、兰亭奖获奖作者。张少怡和林再成皆以米芾行书为宗,一豪放一绮丽,各得其妙。张少怡米芾以外兼习王铎,往往遗形取神。林再成则并涉吴琚、赵孟頫、王宠等,皆得其妙。张一冰善大草,笔走龙蛇,绚烂至极。至于赵锟、陈方红之大草,许晨曦之大篆,恣情染翰,得古意而具神采。在中青展获奖的徐世平,想法虽多,然无行动,当思不进则退。至于其他几位如李宗洪、李志炜、唐志昂、周易,都是更为年轻的新锐,有想法有追求,且获得了诸多成绩和广泛认可,未来可期。

以此衡之,其他几个区市的参展书家相对比较年轻化,不知类似于前面所说的书坛“老先生”还剩几何?比如合肥参展的陈智、凌海涛、杨文浏等书家均为六七十年代;嘉兴的沈岩松、曹建平、戴振国等同样如此;而松江的彭烨峰、徐秋林等参展书家似乎更加年轻化。

比如松江提供的作品中有五件草书,四件隶书,五件行书,虽没有篆书,但提供了一件篆刻作品。取法上,虽是董其昌、白蕉同乡,落款写着“书于云间”“华亭某某书”,或者干脆书于“画禅室”,直接借用了董其昌室号,足证是以此乡贤为荣的。但在取法上似乎又刻意规避了这一途径,宁可学唐之张旭、怀素,宋之苏轼、黄庭坚、米芾,明之王铎、傅山、徐渭,或清之赵之谦,民国之张大千,似乎也要避免“兔子吃窝边草”之讥,抑或还是外来和尚好念经之故?同样,董其昌和白蕉,在全国其他地方可是“香饽饽”,许多名家都得其沾溉。彭烨峰等几人算得上年轻老作者,酷嗜大草,大有当年西州草书家群体之风气。唯一章草出自李自君,倒是承续了西晋陆机之衣钵。另外,王英鹏的大字隶书,在众多作品中也堪称醒目。虽然松江广邀名家去讲学,似乎也看不出受到如张锡庚、王金泉等导师的直接影响。上海毕竟国际大都市,不会轻易跟风而改变初衷。即使不复当年“海派”鼎盛之时,但其“腔调”还在,不可小觑。

常熟人学张锡庚,安徽人学王金泉,似乎天经地义。由于培训班和网络的原因,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书风,这一点都不奇怪。孙传保之行书看来受王金泉颜氏书风的影响就很大。此次合肥提供展品以篆、隶、行三体为主,并无楷、行书。隶书以汉碑多所用力,亦受时风熏然。陈智之隶书偶见简牍意,具有较强书写性,落款行书近于颜真卿一路外拓之法,有篆籀笔意。何昊行书带有碑味,杨文浏行书则取法较广,里面既有二王帖学之气韵,也不乏六朝碑版之古趣,时或亦见何绍基、赵之谦碑学行书之意味。凌海涛则能在广泛取法的基础上加以自运,故能得自然之趣。比较而言,隶书取法相对比较单一,行书也多以颜书为主。

嘉兴沈岩松书法,和大多数浙江人一样,早岁追随沙孟海书风,颇得浑厚雄强之势,近来书风灵动飘逸,一如其人风度。戴振国、陈一飞擅篆书,一石一金,趣味迥异。楷书的取法,许雅颖的文徵明和沈惠强的张即之,令人印象深刻。金弋楷书也有张氏法度,但略显驳杂。周红行书亦含张即之法,而整体用笔干净,气息清雅,允为不俗。邵德法和李惠明,一取黄庭坚一法王铎,一眼可见其所出。曹建平行书似有东坡遗意,而不拘于一点一画之形似,贵能出以己意。

关于地域书风的现象,其实在过去是显而易见的。如今信息化时代,地域的概念不断弱化,甚至渐趋于消弭。今天北京的展览、名家的示范,通过自媒体可以瞬间传播到有网络的任何角落。而各种解密,使书法偏于技术化、同质化,对于艺术个性的张扬似乎并不友好。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不可避免。客观上来说,在当今成千上万的书家中,我们仍然可以挑出若干独具风格的大家。一旦成家,且有一定影响力,即步趋者云从,古今皆然。“吴门书派”初期诸家书风均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其后一味模仿,皆成末流。“华亭派”遂取而代之,而“华亭派”之式微亦缘于此。正如米芾所说“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可见真正的大家并不多,诚如魏晋钟王、唐之颜柳、宋之苏黄米蔡等,每个时代号称杰出者数人而已。

如此说来,顿感轻松许多。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便数年数十年,谁能领此风骚?只能拭目以待,任由后人评说。

(徐世平,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