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夏校|可能我们真不会构思教学设计

知闲很开心 2024-09-05 19:14:14
书名:《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又是一本花了十天才看完的书,每天只能坚持一小时不到,翻译确实比较啰嗦。大家结合里面的案例来看,可以更好理解。 这本书原版大约成书与2000年左右,现在看的是第二版,翻译过来出版是2017年,我看到它是2024年。二十多年的跨度,也没有让它显得过时,反而更对上了如今的教学潮流:情境和大单元。尽管这两个概念现在又被批个狗血淋头,但还是让人不禁感叹,可能我们只是拿到一个概念然后自己不断同质化的乱搞而已。 🥇关键词——理解和逆向设计 📍思路:期待学生理解什么→确定需要学习的大概念→围绕此提出基本问题→设想学生可以证明他们解决了基本问题的证据→设计能展现这些证据的任务→解决任务需要哪些其他知识和技能帮助→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 有人就问,这不还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思路吗? 个人理解,中西蕞大的不同在于这里㊙️: ❶明确学生的什么表现可以证明他们理解了核心知识。 ❷“理解”分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递进的层面。 那么我们以往的教学过程可以呈现这六个层面的递进过程吗?好像我们要么是老师为自己的设计而自嗨(书中指出的误区),要么就是按照老生常谈的整体感知→重点研读→主题探究→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默认后者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否增加了学生如何获得理解的体验? 如果我们判断他们在这个过程证明自己“理解了”表现就是“答对了”,为什么他们还是较难应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 因此,问题还是在于学生一堂课下来,一个单元下来,没有获得“实现理解”的体验,他们手上的辅导书给他们的是结论,他们应对老师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也不过是把结论“回馈”给老师而已。我们总说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但光是丢一个让人没有欲望的问题就一定会引起思考吗? 所以进一步考虑的是设计问题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以及需要设计情境任务。说到这,国外的情景任务真不是我们现在的这些拍视频,搞布展,真的。 综上所述,可以用“理解的六个侧面”去宏观安排教学过程,要明白情境教学和大单元教学,还是得从源头看看提出概念的国外著作提供的案例,然后再来做中国化的设计。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09-05 22:46

    这个思路还是很有趣的,实践起来有点难。

  • 2024-09-05 22:17

    本科论文参考了这本书,哈哈哈

  • Biu~ 2
    2024-09-05 22:25

    优秀的你!《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我买了,但没坚持看完,也没那么多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