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对话在思辨中寻觅美的真谛

泽睿谈文学 2024-09-05 22:24:22
[向右R]李泽厚先生已经于2021年驾鹤西去,在《人生小记》一书中有刘再复先生谈及其性格: “李泽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一个手不释卷的人,一个整天活在‘思想’中的人,一个极善于思考却极不善于交往的人,一个内心极为丰富但表达时却近乎‘刚毅木讷’的人,一个只会讨论问题而不会聊天(或不喜欢闲聊)的人,一个只‘思索上帝’但绝不‘接受上帝’的人,一个喜欢喝酒、喜欢‘美食’却从不进入厨房、一辈子也未曾煎过一个鸡蛋的人,一个勤于思精于思却不爱体力劳动的人。我还可以说他是一个知识很多、朋友很少的人,一个哲学、历史、美学、文学都‘很通’但人情世故却很‘不通’的人,一个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而往往不识‘时务’也绝不追赶‘时髦’的人。 [向右R]而先生评价自己是一个“狷者”。 这个以生命来研究哲学的人与时代共同经历风险磨难,也共同焦虑,他的思想命运更能展现当代中国的精神史意义。他的文化—心理结构、心理积淀说、主体性实践哲学、情本论,都带有重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努力。 [向右R]《美学论集》 全书640页,收录了李泽厚先生早期研究的三十篇美学论文,还有诸多美学代表篇目。很多人认为李泽厚的哲学思想成熟于80年代,但纵观先生一生,他始终以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去构建美学世界。60年代他认为“实践论是人类学的唯物主义”,关注实践、人化与主体,肯定实践对审美的主体地位,这开启了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进入90年代,他延续80年代“启蒙救亡”等诸多说法,走向“情感本体”等多重本体论,李泽厚把自己的哲学定位为“中国传统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他的哲学思想过程,就是从启蒙到为中国思想普世化的努力过程。 [向右R]研究美学需要哲学思辨,李泽厚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与对时代精神的深层次把握,传达出来的人文激情,不应停留在那个激昂的八十年代,而应该立足时代,研究他的文本与思想体系,从而更有勇气正视这个时代的问题,如同先生在《康德的美学思想》结尾所说: 这个世界的到达,当然需要一个艰苦的历史行程。只有在人民群众推翻各种本来面目的或改变了形态的剥削、压迫之后,在消灭各种异化及其残迹之后,这个美的世界才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之上。但整个人类的漫长历史告诉我们,这一天终究是要到来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