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保护机制千年运河奔涌不息

浙江老年报 2024-09-06 06:10:56

[良渚文化]

[严州文化]

建立保护机制

千年运河奔涌不息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文化血脉,沟通着南北,联结着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传统和现代文明。

2021年,丁少华对临平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自己写的《临平运河情》中这样描述:运河在畅通货运的同时,也为农耕技术、制造技术和现代文明等传播开辟了通道,带动临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临平是在杭州乃至浙江范围内,运河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丁少华说,京杭大运河将名山名镇名湖名村名人串珠成链;上塘河古运河将宋韵、吴越、江南文化全系贯通;运河二通道(现临平运河)将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艺尚小镇、乔司古海塘等产业带、文化带一体化联动。

首先是要保护,丁少华带领团队一起对广济桥、乾隆御碑、水利通判厅遗址等重点历史遗迹建立常态化保护机制;对蚕桑生产民俗、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和非遗体验基地等方式,实现代际传承和抢救性保护。

如何合理利用运河文化,助推临平经济社会发展是丁少华一直在探索的事。他表示,在大运河时代,可以发挥时尚产业中的家纺服装产业链、数字互联网、智造物联网、创新传播等优势,吸引优质文旅文创新业态落地,打造并擦亮“古今运河时尚临平”的城市文化品牌。

丁少华还对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提出倡议: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开发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大运河文化智库平台,汇聚专家智慧和研究成果,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

讲好良渚故事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良渚文化不仅是精神宝藏,也是发展的优势资源。”王寿锟对良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十几年如一日,为良渚遗址保护、良渚文化宣传、良渚文明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基层一线的文保工作者,王寿锟每天坚持用脚步丈量良渚遗址的每一寸土地,守护这一方文明圣地,确保遗址安全。

王寿锟是环良渚遗址党建联建金秋驿站站长,在他的带领下,驿站着眼“一老一小”,打造文化讲堂。老同志们面向青少年开课、作讲座,使文化讲堂成为青少年了解良渚遗址和良渚文明的窗口,助力良渚遗址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努力推动着良渚文明薪火传承。

“良渚文化蕴含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我们可以巧用良渚文化为群众化解纠纷,夯实群防群治根基。”王寿锟将良渚文化运用于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方式。他带领老同志们打造出5支“银字号”服务队,包括文化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矛盾调解队、共富服务队、关爱护航队。

其中矛盾调解队成立“银领良睦”调解工作室,成为余杭区矛盾调解中心良渚分中心的矛盾调解工作室、余杭区“银领护杭”老干部调解工作室的子品牌。工作室积极参与矛盾调解中心良渚分中心的工作,参与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作为站长,王寿锟还带动老同志们一起保护、宣传良渚文化,让驿站的文化气息更浓,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目前,金秋驿站已向外来游客、中小学生、广大居民宣讲良渚文化30余次,累计接待各类参观交流40多次,受众1000余人。

丁少华,杭州大运河慈善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文化使者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严州文化新华章

严州文化是以古严州府所辖六县一城地域范围内,经过数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带有严州地域标识的文化现象。

上世纪70年代初,陈利群大学毕业,来到严州古城梅城工作,他走遍古城的大街小巷,与严州文化结下不解之缘;2009年,建德市政府筹划严州古城保护与修复工作,当时已退居二线的陈利群重新走进严州古城。

2010年开始,建德市严州文化研究会成立,聚集国内外严州文化研究的精英,陈利群在这里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坚持古城修复文化先行,做到古城修复到哪里,他们的调研准备工作和文化跟进服务就做到哪里。期间,他提出“对严州古牌老影剧院地下埋藏点进行发掘”的建议,得到了杭州市运河集团、杭州市文物局等支持。经过3个月的发掘,共挖出各类严州古牌坊老构件3000多件。

在严州古牌坊修复项目中,陈立群等人全程跟踪把关,对每一座牌坊的建筑规制、标准、样式、石刻纹饰、文字内容、书法艺术等逐一审核,并提供文化标志符号、人物故事情节的设计思路,为严州古牌坊艺术臻于完美奠定基础,为“‘千年古府’新面貌”提供文化支撑。

此外,陈利群等还为严州古城保护与修复做好文化咨询服务工作,编辑出版《严州古今文丛》4辑23卷、1500多万字。

王寿锟,环良渚遗址党建联建金秋驿站站长。

文化使者

陈利群(右),建德市严州文化研究会会长。

文化使者

[大运河文化]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