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坐拥百万大军,为什么存在时间远不及南宋和东晋呢? 数量只是军队战斗力的指标

千古风流云散 2024-09-06 15:56:04

南明坐拥百万大军,为什么存在时间远不及南宋和东晋呢?

数量只是军队战斗力的指标之一,看战争绝对不能拿兵力数量去做算术题来判断战斗力。

简单说,南明的百万大军,很多都是临时裹挟、招募的各路流民,严重缺乏训练,更没有足够的补给和制度保障,这些人的战斗力能做气氛组都不错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举两个最简单例子,江北四镇里公认最菜的刘良佐,投降时候号称十万大军,但是投降后经过裁撤只保留三千人。而就算这精选的三千人,还硬是成就了江阴神话。

在一个,南明初期,河南有个小军阀叫李际遇,他手下号称二十七万人,理论上也是南明的部队。这个数字怎么看都够吓人了,比入关时候的清军都得多一倍。但实际上这个李际遇属于谁来就投降谁,连打都不敢打。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确实谁也打不过。

一支部队要想战斗力强,人数只是一个指标。训练水平、战斗意志、后勤保障、对军人和军属的保障以及将帅能力都非常重要。只要各方面都比对手强,三个人也可以打败对手一个营。

明清战争期间,明军最大的问题一直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军队战斗力不足,所以空有人数优势,但价值有限。而之前的关宁军、宣大军、陕军、登莱军、东江军这些好歹还长期处于战斗一线,再怎么战斗力也是有一定锻炼的。而等到南明时代,真正还算锻炼可以的,只有左良玉最精锐部分和高杰原陕军部分,其余几乎都是没有什么锻炼随便扩充的部队——刘泽清部队应该也有一些锻炼还可以的,但这个将领太挫了。

所以这样的部队,纸面数字再多也没意义。到了打仗时候,既没有战斗力也没有战斗意志。恰好相对战斗力最强的两支部队里,左良玉闹内讧又突然死亡,高杰被害后群龙无首,所以这两支原本还有可能做点抵抗的部队也利索投降了。其余部队更是没法打了。少数抵抗意志坚决的如黄得功,自己部下背叛就足够打垮支持自己队伍了。

东晋和南宋的情况是不同的。

第一,东晋和南宋一开始就还有战斗力可以的部队,并且快速训练出战斗力不错的军队。东晋就不用说了,建国之初甚至让人惋惜的是北伐不够努力。南宋从建立之初,宗泽等人就可以在河南跟金兵打成拉锯,而四年之后,岳飞等人锻炼的战斗力强劲的部队已经形成。

第二,东晋和南宋的对手给了很长时间修补机会。

东晋前期,北伐就是一盘散沙,内部都打不过来了。一直到前秦统一后,才第一次真正面对北方威胁,此时东晋早已站稳脚跟。

而南宋前期,虽然金国战斗力强且统一北方。但是,此时金国的政治非常落后,连对已有土地都需要先后靠伪楚和伪齐来统治。所以哪怕一度打的搜山检海,但因为统治能力的低下,也只能是一波流军事行动,之后还得大量精力处理内部转型问题,给了南宋很长时间发展。

而南明恰恰没有这些机会。

军队上,一年时间里碌碌无为,几个军头队伍不但没有像南宋初年那样快速提高战斗力,反而依然是为了各自利益盲目扩充,所以等到对战时候,军队战斗力惨不忍睹。

政治上,清朝入关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转型,入关后又快速完善制度,已经在北方获得基本稳固统治。

所以当顺治二年向弘光朝进军时候,双方差距已经判若云泥了。

当然,之后清朝依然体现出统治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隆武、绍武、永历朝自身问题更多,所以无法像赵构那样抓紧时间快速理顺统治且训练出精锐部队。所以每次清朝在统治方面缓过劲来,就又能一路平推。知道西营和永历朝合作后,南明才总算有了靠谱的政治和军事建设,所以也很长时间内抗住清军攻击并几次反杀成功。

但可惜的是,南明政治和军事上的靠谱努力太晚了,此时地盘已经太小了。即便如此,最后还是在秦晋内讧中,结束难得的自身建设。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