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十年2696场音乐会,我们和观众一起创造

上观新闻 2024-09-06 19:34:48

9月6日,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十周年音乐会上演,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回想起,十年前,这座音乐厅里,奏响的第一个音符。

那是7月上海的台风天,距离音乐厅正式开幕还有两个月。突如其来的强降雨预警,为两小时后将在浦东户外举行的音乐会按下暂停键。

是取消还是继续?这是那一年夏季音乐节的开幕演出,备受期待,许多观众已在赶往现场的路上。经紧急商议,上海交响乐团决定,临时变更演出地点,把音乐会搬到上海交响音乐厅。

“时间紧迫,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任务,但我们决定迎难而上。”周平说。乐团紧急联系各路媒体发布消息,并给购票观众发送短信,告知演出场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临时调度的公交车,开始一辆接一辆将观众从浦东送到浦西,停在复兴中路1380号这座崭新的音乐厅门前。

演出时间一点点临近,周平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工作人员焦急地观察着这座崭新的音乐厅,直到它的1000多个座位,被奇迹般地一点一点填满。

音乐会厅外大雨滂沱,音乐厅内,指挥家余隆、谭盾,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大提琴家王健、钢琴家李坚、小号演奏家艾丽森·巴尔松一一登场,奏响美妙的乐章。这场音乐会令许多艺术家和乐迷至今难忘。当晚的观众,戏剧性地成了上交音乐厅最早的观众。

“这是上海交响音乐厅启幕前的一次突袭,一次考验,这离不开所有艺术家、观众,以及所有幕后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支持,大家联手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探险。”周平说。

关于上海交响音乐厅第一个十年的故事,就在这探险中开启了。

上观新闻:过去十年,上海交响音乐厅一共上演了多少场音乐会?

周平:十年一晃而过,这个音乐厅里一共演了2696场音乐会。这其中,一半来自上海交响乐团,一半来自世界各地的乐团和音乐家。

上观新闻:上海交响乐团有许多骨灰级乐迷,他们对这支乐团、这个音乐厅的黏性是如何实现的?

周平:每一年,无论是大乐队演出还是室内乐音乐会,我们会根据观众的喜好和反馈,对下一个演出季的内容进行调整。可以说,我们的演出内容,是和观众共同创造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室内乐系列。以前乐团在湖南路的时候,每周五晚在排练厅演出室内乐,吸引了特定的观众群体。带着原来的产品进入复兴中路上的上海交响音乐厅,我们发现,建筑、声场、观众的不同,也倒逼着音乐内容的变化。我们花了2-3年的时间去摸索,渐渐固定下来现有的室内乐演出模式,用更丰富的室内乐组合、更多元的曲目,去适应观众喜好的变化。

上观新闻:每一次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发布,预售票非常抢手,是什么让观众愿意提前买好一整年的票?

周平:其实在搬进新厅之前,我们就对预售票制度摸索了多年。但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难度更大。搬进新厅之后,乐迷的黏合度越来越高,这离不开十几年的探索,逐渐积累起来的乐迷对我们的信任。

此外,上海交响乐团还有粉丝月,我们也会“宠粉”。比如新年大礼包,比如各式各样的会员活动,让乐迷有机会和艺术家一起做饭,一起做瑜伽,拉近距离,让我们跟观众的关系长长久久。

上观新闻:在上海交响音乐厅里,你最喜欢的空间是哪里?

周平:如果给一个比较个人的回答,我最喜欢我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墙上挂满了我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回忆。有每年音乐季的主视觉,一年一年越挂越满。有我在夏季音乐节摆摊卖文创的照片,有我的父亲为我们音乐季封面拍摄的照片,还有我家猫的照片。在这间办公室里,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历过许许多多头脑风暴,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美好的回忆。

上海人有句老话,“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我们把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我们的大堂是票房,是咖啡厅,是休息区,中间没有分隔,需要的时候,它也可以变成舞台。再比如,所有的长廊都可以做展览办活动,不浪费任何空间。2019年,乐团140周年庆时,徐汇区帮我们做了户外绿化的改建,种了许多樱花树。今年春天,我们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办了小型音乐会,让音乐、自然、城市交融在一起。

上观新闻:成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后,你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周平:我觉得管理好一个艺术机构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是资源和人才。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整合好社会资源,让乐团得到发展,同时也让乐团回馈城市和社会,形成一种正向的循环。这对所有艺术机构来说,都是考验。

上观新闻:上海交响乐团走过了145年的漫长历史,你觉得最值得骄傲的传统是什么?

周平:我觉得是两个字,敬业。我是2000年进入乐团的,那时候就经常听老一辈演奏家讲起许多故事,感动于他们对音乐的追求,对细节的坚守,这就是上交人的精神。交响乐是集体的艺术,需要所有人在一起经过长期磨合,达成艺术的高度,实现心与心的共鸣。

上观新闻:保留自己的个性和传统和与国际接轨,这两者如何平衡?

周平:我们会学习世界顶尖乐团在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融合,认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比如,世界各地交响乐团都会举行新年音乐会,我们也创立了上海新春音乐会,用音乐代替鞭炮去庆祝传统佳节。2025年的上海新春音乐会,目前已售出80%的门票。

音乐总监余隆还在纽约创立了新春音乐会,与纽约爱乐合作,把中国的文化推广出去,这些年,它的影响力在不断拓展。其他的国家和城市,也开始和余隆总监合作,用音乐来庆祝中国的新春佳节,实现文化的交流。

上观新闻:指挥家余隆已担任上交音乐总监15年,在你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搭档?你们如何合作?

周平:他刚来上交的时候,我还不是团长,在业务部门工作。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说自己给人的压迫感可能比较强,许多跟他共事的女性都哭过。当时我就在心里跟自己说,我不哭。事实证明,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哭过。

事实上,熟悉他以后,你会明白,他的压迫感来自高标准。一个艺术机构,必须要有高标准,才有可能进步。当你认同这种标准,就不觉得是压力,而是动力。

其实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跟他一起工作的时候,你能够感觉到他对细节的关注,对人的关照,有时候会让你很感动。我遇到过许多大艺术家,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真心实意地关注身边每一个人,这是一种非比寻常的能力,余隆就是这样一个人。

上观新闻: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如何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周平:早年,我们可能更关注“走出去”本身,但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关注“走出去”的影响力:什么样的剧场、什么样的艺术节、演什么、怎么演,才更能传递好我们的讯息,更能被观众所接受。2019年上海交响乐团140周年全球巡演,去了许多世界顶尖的音乐节,都是第一次有中国乐团登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走出去”,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我们跟纽约爱乐合作的上海乐队学院,还有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将全球目光吸引到上海。每一届决赛,中国作品都是必演曲目,让全世界小提琴新星和顶尖评委都来了解中国作品、中国文化。

我们跟国际经纪公司、全球知名艺术家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与国际唱片公司DG合作发行的三张唱片,都加速了中国乐团走向世界的进程。此外,我们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也很活跃,许多视频都获得了很高的浏览量,让我们赢得了许多海外粉丝。

过去十年,我觉得上海交响乐团最大的收获,就是来自世界更广泛的关注。对于上海交响乐团来说,它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在国际上提升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它需要我们用超越当下、面向未来的眼光,去做好人才的积累和资源的整合,形成持续不断的前进动力。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