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年,曹操决定立嗣,就想探探贾诩的意见。谁知贾诩坐那儿,一动不动,半天都不开

孤悄月儿 2024-09-07 11:05:43

217年,曹操决定立嗣,就想探探贾诩的意见。谁知贾诩坐那儿,一动不动,半天都不开口。曹操忍不住问:“文和,我刚才问你话,你怎么不回答?”贾诩仿佛突然惊醒一样,说:“刚才我心中若有所思啊!”曹操追问:“你想什么?”贾诩慢悠悠说:“我想到了袁绍和刘表父子。”曹操听了,顿时陷入久久的沉默和沉思中……贾诩年轻的时候,就有跟张良、陈平一样的智慧。一次,他在路上碰到叛乱的氐族人,同行的几十人全部被抓。贾诩对氐族人说:“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家里有的是钱,你们不要伤害我,我家里一定会出一大笔钱赎我回去的。” 结果,氐族人非但没伤害他,还恭恭敬敬地送他走。而一同被抓的那几十人却都被害了。其实,贾诩并不是段颎的外孙,这不过是他在危难关头的紧急自救。 生死关头,为了自保,说几句谎言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谎言人人会说,但绝不是每一句谎言都能出奇致胜的。贾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首先,贾诩能想到太尉段颎,而不是别的人。显然是因为段颎的名号确实能让氐族人闻风丧胆。但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贾诩随即又跟了一句——我们家愿意出大价钱赎票。这话是为了安抚氐族人,不致于因为害怕而撕票。另外,贾诩的“外孙”身份与段颎既不过于亲近,也不过于疏远,消除了可能导致谎言被拆穿的漏洞。因为当时男尊女卑,段颎女儿的情况很难有人知道。 这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反映出了贾诩高超的生存智慧。后来,贾诩正是仗着这一本事,在乱世中历事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五主,而平安无事。更令人乍舌的是,尽管贾诩屡屡跳槽,但每位主公都从未怀疑过他的忠诚,个个对他十分敬重,甚至是言听计从。而贾诩也从未让他们失望过。 192年,董卓被杀,司徒王允要清算董卓余党。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被吓破了胆,纷纷自顾逃命,没想到半路却被贾诩拦住。贾诩劝他们:“我听说王允要把凉州兵斩尽杀绝,如果你们独自逃亡,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把你们抓住。你们不如收拢士兵,再攻长安,如果侥幸成功,便可以掌控天下。如果不能成功,你们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采纳了贾诩的计策,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果然一举攻克,王允满门被杀。最后,整个朝政被李傕掌控。 从道义而言,贾诩此举属于助纣为虐。这也确实让他日后饱受非议。但是,仅从当时对形势的分析和人心的判断来看,贾诩的计谋确实神乎其神。 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了穰城。这时,袁绍想趁虚攻取许都,曹操连忙从穰城撤兵。张绣率兵追击,刘表也派出兵马,二人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后,继续撤退。张绣不甘失败,要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结果被曹操亲自断后杀败。曹军再撤退,张绣就不敢再追了,贾诩却说:“赶快再追,一定获胜!” 张绣难以置信:“前面我没听你的话而惨败,怎么还要追?”贾诩说:“形势已经不一样了,现在赶快去追,准能获胜。”张绣见贾诩不似开玩笑,于是收拢兵马,再次追击,果然将曹军后部击溃。张绣见贾诩料事如神,从此对他言听计从。199年,袁绍派人招降张绣。当时袁绍势力最强,张绣很想和他联合。但是,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强行回绝了袁绍的使者。张绣大惑不解。贾诩说:“将军如果要投降,不如投降曹操。” 张绣大惊,曹操是他的死对头,就算自己真的要投降,他也不会接受。但贾诩却说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而且他志向远大,一定不计前嫌。最关键的是,贾诩当时就断定曹操凭借“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一定能后来居上。 投降曹操,虽然在张绣的意料之外,但他还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曹操果然不计前嫌,欣然接纳了张绣的投降,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以彻底打消他的疑虑。 与此同时,贾诩也凭借自己的智慧征服了曹操。曹操握着他的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就是文和你啊!”并当即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后来又迁升冀州牧。217年,曹操决定立嗣。他内心是倾向于曹植的,不过,在做最终决定之前,他还是想听一听足智多谋的贾诩的意见。但是,贾诩一直是支撑曹丕的。由于崔琰反对曹操称王而被杀的前车之鉴,他不敢率性而言。可是,曹操的问题却也不能不回答。这是两难的选择,贾诩半天不吭声,实在是很无礼。等曹操憋不住了,贾诩就说自己想到了袁绍和刘表父子。就是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贾诩不但轻松地破解了难题,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也深深地触动了曹操。 曹操很清楚,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从而造成了内部的分裂。曹操深知这一点,只是他也当局者迷,差一点重蹈袁绍刘表的覆辙。贾诩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精准击中了曹操的软肋,还收到了奇效。贾诩之前的沉默原来只是故作姿态,要为后面将要说的话铺陈作势。两难之际,要想自保,保持沉默是不行的,必须要开口进言,但关键是看你“怎么说”、“说什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