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皇商范清注有一小老婆刘氏,美艳过人,刑部郎中沈澍垂涎已久,便重金收买随侍丫鬟,怂恿其改嫁于他。多次引诱之下刘氏终于答应,遂借口出家,躲入尼姑庵。之后,沈澍把她接出来,二人结成鸳鸯。那么问题来了,刘氏给一个财大气粗的皇商做妾不好吗?怎么改嫁籍籍无名的刑部郎中呢?原来,曾经无限荣光的范氏家族,早已负债累累!一个趁火打劫,一个无情无义,范家在这档口出这档子事,也无可厚非!清代的皇商,负责为清皇室采办各种物品。介休范氏起于顺治年间,范永斗被顺治赐产张家口,入内务府籍,负责为皇家采购皮张等贸易。自此,范氏家族业务逐渐扩充,财力日益雄厚。康熙年间,朝廷远征准噶尔,范永斗的孙子范毓馪承担了运粮事务,将每石粮草价格从120两降到了40两。这让康熙高兴坏了,多次给予褒奖。后来雍正又对准噶尔用兵。范毓馪再次负责运输粮草,他精打细算把每石耗费降至25两,甚至更少。由此,范毓馪被雍正赐以二品太仆寺卿。乾隆初年,朝廷与准噶尔对峙,前方的营寨需要大量的粮饷供应,范毓馪再一次承担了此项重任。在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期间,范家共运输百万余石军粮,贡献巨大,备受朝廷青睐。当然了,皇帝也赏赐给范家很多好处,比如采购铜料、分销食盐等。清朝的货币是铜钱。但我国铜产量有限,供不应求,所以要从日本进口。康熙三十八年,原先由榷关采购铜料,改由皇商采办。到日本购铜时,皇商顺便可以带一些商品到日本销售。这些商品是日本市场上的稀缺品,出售后能获得暴利。再从日本购铜料回内地,又可以获得巨大利润。不过,朝廷还是玩了些花活,用“节省银”来混淆公私:凡皇商承办各类工程项目,每笔开支中,均要扣下一定数额的“节省银”,缴纳给内务府。节省银,就是皇商承办各类工程、采购原料时,承诺的价格要比以往采购部门的价格更低,将节省下来的部分银两献给内务府,作为对皇室的孝敬。皇帝坐地生金,做起了无本买卖。康熙晚期,日本幕府限制对外贸易,导致铜价开始上涨。乾隆三年(1738),范毓馪奉命采办日本铜。当时到日本从事贸易已经受到诸多限制,旁人都不愿去。但范毓馪却表示:“范家世受皇恩,为皇家效力乃分内之事。”除了购铜生意,范家还从事盐、木材、马匹、粮食,乃至销售人参等业务。然而,范家极盛风光的背后,却是千疮百孔,勉强维持。乾隆十年(1745),范家的生意从毓字辈交到清字辈手中,著名的有范清洪、范清注、范清济。乾隆十七年(1752),范家所欠官帑过多,手中资金紧张,未能及时派船去日本购铜。乾隆帝下令范家只要如期缴纳铜料,所欠官帑银两可以暂时拖欠部分。乾隆二十年(1755),范清注呈报内务府,欠银47.5万余两。到日本购买铜料,加上运费,每百斤只抵银13.5两。无奈,范家便借高利贷来填补窟窿,以至债务愈累愈深。乾隆不想放弃范家,特批内务府借给范清注本银20万两,每年一分起息,十年本利全还。于是范氏每年除应交税外,另要交纳借款的本银2万两,利银2万两。此后,乾隆如法炮制。但范家已是焦头烂额,哪有能力偿还巨额债务。范清注不但在家族生意上遭到重创,家中后院也不太平,就是刑部郎中沈澍巧夺他小妾刘氏的那件糟心事。乾隆二十七年(1762),范清注在债务和家丑的双重压力下一命呜呼,其弟范清洪接手家族生意。范清洪审时度势,要将家族财产变卖,退出皇商。但是,乾隆不答应,命范家继续效力,有困难可向内务府请求帮助。范清洪回天乏力,勉强主持一年后,内务府命范清济接手范家业务。为了扶持范家,清廷赏借银30万两,加恩免其交利,宽限五年。此后范清济寅吃卯粮,不断向内务府借款,所欠数额越来越多,根本无法偿还。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范家亏损累计已达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至此,乾隆彻底下决心抛弃范家,下令逮捕范清济及其子侄范李、范杜等人,并指控“欺隐废弛,居心狡诈”,又令各省查封范氏家产。风光无比的范家从此衰落……介休范氏成也皇商,败也皇商!皇商也是皇帝的奴仆,要随时为皇帝效力;范家的所有财产,其实都是皇帝的。每逢皇家有重大活动,或是朝廷有大的战事,皇商都要报效主子。范家每年还要给各个部门官员以巨额贿赂,这些开销都是无底洞,即使范家从事暴利行业,也无法填补。各类突发的天灾,也给范家以沉重打击。对于皇室业务,出于报效主子的考虑,范氏还要自己承担各种损失。总之,各种因素的叠加起来,导致了范家的衰亡,但衰亡确实也是皇商的宿命。皇商所从事的业务,都受到内务府的严格控制,根本不能自主选择,毫无市场竞争力,只是靠着垄断在维持。在清代,诸多皇商依附于皇权,从事暴利行业,但这些皇商,很少有能长久维持的。皇帝的商人,不过是为皇权服务,当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时,一切荣耀都将被无情剥夺,所留下来的,只是些关于他们的传说罢了。介休范家百余年的富贵荣华,最终烟消云散,实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