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

吉康社会谈 2024-09-07 18:31:04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从小到大,在朱海清的眼中,他的母亲张翠萍一直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 所以他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要在临终前交代他这么一件事。既然母亲没有说明,人也走了,朱海清也就没有在意。 可当朱海清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却发现了一个木盒子。这个木盒虽然破旧,看起来有年头了,但却干干净净,明显被经常擦拭。 于是好奇的朱海清就打开木盒,可里面除了一张泛黄的纸,什么都没有。 朱海清拿起来一瞧,最上头写着“欠条”两个字,至于欠款人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八路军李云昌”。 对于这个名字,朱海清却一点印象都没有。想来是早些年的抗日战士,可为何他会给母亲写一张欠条?而又欠了什么? 带着疑惑,朱海清又继续看下去,此时他才明白,原来是当年母亲借给八路军7000斤粮食,所以才留下这么一张欠条,可就是这样一件光荣的事,母亲却从来没有跟他提起过。 不过这些都是陈年往事,已经过去了不知多少年。 并且母亲借粮食是给八路军抗日的,是为了民族大义,这些粮食自然不能去要。 想起母亲的话,朱海清明白,母亲不让他对外说的正是这件事,于是他又把欠条收好,打算留作纪念,此事埋在了心里。 就这么又过去了许多年,原本早已经忘了这件这件事的朱海清,家里却突然有一位陌生人找上了门。 这个人二话不说就向朱海清打听张翠萍,此时那个男人才知晓张翠萍已经去世多年,转眼湿了眼眶。 然后他告诉了朱海清自己的身份:我是李运昌,当年要不是张大娘借的那些粮食,还有帮助我们转移,或许我早已经活不到现在,她对我有大恩。 朱海清一听是李运昌,急忙把人请进了屋,听着对方说起了往事。 在抗日时期,李运昌所在的部队被日军包围,眼见突围无望,此时是张翠萍一个妇道人家站出来,领着八路军从一条秘密小路撤离。 不仅如此,得知八路军的条件艰苦后,还主动把自家粮食借给部队。 如此多的粮食可不是少数,当时李运昌可没有那么多钱,就坚决不要。 可他也无法说服张翠萍,最后就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给张翠萍写了一张欠条,这才把粮食收下。 在抗战胜利后,李运昌就四处寻找张翠萍,可那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却一直没有找到,也没有兑现那些欠条。 因此这次他登门,就是为了交给张翠萍所欠粮食的凭证,正是一张他与张翠萍的合照,以及还这些粮食。 听完这些后,朱海清想了想,然后拒绝了李运昌,因为母亲至死都不愿把那些事告诉自己,并且还嘱咐自己不要把欠条的事说出去。 只留下了那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 而这张欠条也提醒我们,抗战之所以能胜利,不仅因为有如此多的战士悍不畏死,还有无数老百姓的默默支持。

0 阅读:4670
评论列表
  • 2024-09-07 23:30

    以前很多这样的人默默付出

  • 2024-09-07 23:39

    今天的我们须打心底里铭刻前人默默付出的功绩!

  • 2024-09-07 23:33

    巾帼英雄。

  • 2024-09-08 00:18

    记得老房子里有个木头做的装粮食的,叫“米仓”吧,下面有个可以打开的小孔取粮食用,大约可以装2—3千斤,60年代米仓被生产队征用,装满粮食后贴上封条。当时家庭成分贫下中农。当时能拿出7000斤,应该是地主!

    与人玫瑰手有留香 回复:
    你脑子真管用
  • 2024-09-11 14:23

    而这张欠条也提醒我们,抗战之所以能胜利,不仅因为有如此多的战士悍不畏死,还有无数老百姓的默默支持——“提醒”改成“告诉”不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