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父亲王旷也是书法家,从小就得到良好的熏陶,王羲之曾拜姨母卫夫人为师学书,深受姨母卫夫人“插花舞女、低昂美容”书法风格的影响。后来有两方面的因素促使王羲之的行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民间流行书体的影响;二是吸收秦汉篆隶草法。
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是这样认识定位的:″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他还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繇可以相抗衡,或许还可以超过他。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程度,未必不如他。”这是他推崇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参看孙过庭《书谱》卷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唐诗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的王家和谢家。晋朝是讲究门阀的时代,不仅王家、谢家,还有郗家、庾家都是政治上当权的大贵族。王羲之还成了郗家的女婿,这种政治上的联姻,更加固了名门豪族的政治地位。
王羲之其人很有趣,他小的时候拙于言语,但长大了却变得非常善辩。王羲之是一个有节操的、有远见的政治家。关于王羲之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被太尉郗鉴选作女婿的事:当时郗太尉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生回来告诉郗太尉说:“王家的子弟都好,但一听到像您这样的大户人家要挑女婿,个个都紧张得不行。只有一个人在东边床上,坦着肚皮吃东西,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郗太尉听完后说:“这人正是我要挑的好女婿!”于是郗太尉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当官时,比较正视人民疾苦。他在会稽(浙江绍兴)时,看到朝廷对老百姓的繁重赋役,加上饥荒,他十分同情老百姓。于是他一面开仓赈济贫民,一面上书向朝廷抗争。为此他向谢安写信替老百姓说话。(事见《晋书》
著名书法家潘伯鹰这样评价王羲之:“他赋有一种爱好天然的恬退性情。他爱画(相传羲之有临镜自写真),爱山水,爱鹅,爱开一点玩笑,爱写字,爱种些果树和小孩子分着吃“一味之甘",爱与亲知时共欢䜩,谈谈家乡事情,甚至也染上当时的时髦习气,爱一点服食神仙的事情。(虽然他是一个奉五斗米道的教徒,仿佛服食为分内之事,但这种行为确是当时的风尚。)王羲之的生平大抵如此。”
王羲之论书:“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踠脚踢斡,上捻下撚,终始转侧,悉令和匀。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掠不宜迟,磔不宜缓,脚不宜斜,腹不宜促,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