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注》桓公二年、「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申论"、"两个维...

飞双看过去 2024-09-09 00:28:08
《春秋左传注》 桓公二年、「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申论"、"两个维护"、"政冶规矩与政治纪律"、文言之美。 鲁桓公二年,晋国分封,致本弱末强,师服预言晋国不能久。 广州市文化馆有一篇清朝第十四名状元、康熙时期礼部尚书韩菼写的文章,是其少年时参加府试得第一名的文章。 题目为"自诸侯出自诸侯出",文章之意如下。 第一部分(问题):天子将权力授于诸侯,诸侯权盛,天子轻而诸侯重,由于大夫们为诸侯执政,因此,大夫之权又浸盛。以上,导致国家的名器衰微,政出多门,本弱末强。 第二部分(怎么办):授权于国,返政天下。 第三部分(举例论证天子之权失于诸侯——说理论证):周朝建国,纷立诸侯,久之,权在诸侯,周王室衰微。十世之后,周朝廷已无政。诸侯之权,五世之后,亦为大夫所侵。 第四部分(举例论证诸侯之权又失于大夫——事实论证):三家分晋、陈桓窃齐。 第五部分(举例论证大夫之权亦失于家臣——事实论证):郑七穆分郑、宋桓魋族之奔、鲁三桓之亡,其中又以"鲁三桓之亡"详解了大夫失政也是必然:周朝之天下,鲁国有一半,鲁国之政,大夫有一半,大夫之政,又被家臣窃取,并引用了孔子三都之堕的事例予以说明。 结尾:政柄应归天子。 —— ①清朝的这个政论文,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申论》大作文基本一致。 ②国家的权柄来自于民,必然用之于民,但需要集中使用,并且只有一个核心。 ③政冶的规矩莫大于维护核心,以此确保政令统一、民生稳固。 ④清朝时期,康熙以后,基本上没有实际拥有土地的王,避免了节度使之乱。 ⑤清朝的文言是仿古,文章多生涩扭捏造作,缺乏美感,这个状元小时侯的水平极高,引经据典,掌握了源头。 文中"后亡之美"写的精妙,本来灭亡是丑辱之事,他居然写了一句"后亡之美","后亡"还算得上"美",讽刺明显。 "自贻之戚"的"戚"字用得也好,上古时,"戚"字从"戉"(读"月"),是大斧之意。引申为"促迫",又从"促迫"引申为"亲戚",因为"促迫"有"近"之意;又从"促迫"引申为"忧愁"之意。这里用"戚"字表明了作者用先秦文字写作,非同一般。 ⑥广州文化历史悠久,不过广州文化馆里除了这一篇作为字画陈列的作品,没有其他典籍了,该馆主要以拍照打卡为主。毛有了,皮也应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