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佛山朝气蓬勃、奋力向前,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佛山坚持人才为本,用一流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他们是知识的播种者,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他们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积极推动者,关注学术前沿,更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他们是特殊儿童心灵的守护者,是教师、是朋友、是家人……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今天我们走进校园,见证这些优秀教师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向所有默默坚守在一线的老师道一声:节日快乐。
科研领域的“耕耘者”: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
9月8日午后,在佛山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办公室内,该学院教授喻敏正与老师李学文共同备课。李学文作为喻敏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佛山大学,与自己的导师一起承担起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坚守岗位二十多年来,即使在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喻敏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上课。
谈到师徒俩目前共同在佛山大学任教,李学文感触颇深,他回忆在硕士学习阶段,喻敏作为导师一直鼓励自己继续深造、读博,耐心指引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喻老师看问题的眼光很长远,她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还关注学生长久的发展。受她影响,我最终也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李学文说。
2000年,喻敏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选择来到了佛山大学,到现在已经跨越了24个年头。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24年来,喻敏担任本科生《土壤肥料学》等多门课程主讲教师,多年来在教学领域努力探索,获得了多项荣誉和收获。
记者了解到,在喻敏的教导和带领下,一名名科研人才走出校门,分别在科研院所、企业和乡村振兴一线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目前喻敏牵头成立了佛山大学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建成广东省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获得了中国土壤学会科技奖等,助力“植物与动物学科”入围ESI前1%。
亦师亦友并非一日之功,喻敏总会带着“爱”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她认为,教师的神圣天职是要用爱心和热情点燃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和梦想,挖掘学子们的兴趣、特长和潜力。正如喻敏任教的土壤肥料学专业,当下她正在孜孜不倦做的一件事——播撒一把科研信仰的种子,在教育这片“土壤”通过施放“因材施教”的养料,培育出更好的“科研人才”果实。
喻敏的热情,同样用在了科学研究上——当前以喻敏为牵头人的佛山大学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喻敏回忆,当年一进学校就带着学子们从一支试管开始,克服重重困难开始华南酸性土壤改良利用与作物适应性研究。如今,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多名世界一流顶尖科学家的国际化团队。
别样知识“传播者”:希望学生在烹饪领域发光发热
“当初选择烹饪这个专业的时候,家人很多时候都是反对的,他们有着诸多的担忧和顾虑。”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职院)谭聪对记者说,从事这一行主要是兴趣,从小就喜欢做饮食,看着五花八门的原材料,经过自己一顿操弄后变成一道道色香味形皆佳的菜肴,特别有成就感。
从事烹饪教学已有2年的谭聪,之前曾在顺职院就读,现在回到母校教学生,满脑都是回忆与希冀。“做老师之后有种见证学生成长的喜悦。看着他们从对烹饪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各种技巧,独立制作出美味的菜肴,那种成长和进步让我倍感欣慰。”
有许多人认为烹饪并不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稳定未来的优势职业。谭聪的父母担心他每日与锅碗瓢盆为伴,过着辛苦的生活。与上一辈的传统思维不同,95后的谭聪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想法。他渴望用双手为人们带来美味与快乐,因为这样自己也会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同时,他也看到了烹饪行业的巨大潜力,更想为培养优秀的烹饪人才出一份力。
过去两年的教学生涯中,他遇到不少既充满趣味又极具意义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当时他的教学团队与华帝、美的、万和等企业进行菜品研发,学校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全情投入开展工作。起初,绝大多数人坚定地认为蒸鱼温度应为100摄氏度,并且认为只有在该温度下鱼肉才会熟透。然而,随着实验的逐步推进,通过借助多路温度测量仪对鱼肉蒸制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最终确定鱼肉经过6分钟的蒸煮,在75摄氏度时即可熟透,且此时的鱼肉极为鲜嫩。“这改变了原来不少行家的旧观念,有时候‘一本通书’并不能睇到老。”
谭聪比他教的学生大不了多少。“我会更注重实践教学,从实践中发现差异性。”他举例说,潮汕的学生比较喜欢买街上预制好的卤掌翼,而教学时,顺职院都要求学生自行配制,一来可以掌控用料与用量,二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取长补短、持续创新。
在课堂上,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包括进行小组间的打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邀请做得最好的小组分享成功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烹饪技能。
“每一次学生们因为我的教导而有所进步,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烹饪领域发光发热,都让我深感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教师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谭聪说。
心灵的“启明者”:书写特殊教育新篇章
在佛山市禅城区,有这样一所专为视障、听障及心智障碍儿童青少年打造的特殊教育学校——佛山市启聪学校。而郑永祺与黄舒哲则是刚入职启聪学校不久的两位年轻教师。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盲人门球比赛在启聪学校的操场上拉开序幕。一群视障学生分为攻防两队,进攻一方将球掷出后,另一队则凭借听力判断来球方向进行拦截。在孩子们中间,担任视障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郑永祺不时通过拍手掌、喊口令,指引学生投掷防守,并不时上前矫正运动动作,协助学生完成了这场特殊的比赛。
作为去年刚从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的年轻教师,郑永祺踏入启聪学校的这一年,也是充满挑战与锻炼的一年。郑永祺告诉记者,与之前做过的体育教学工作不同,面对一群视障孩童,他不断提醒自己应付出更大的耐心,也努力以更多的巧思丰富自己的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永祺也不断针对盲生特征,通过缺陷补偿教学手段,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体育世界的新大门。
“以实心球投掷运动为例,有些学生从未见识过什么是实心球,我会让他们亲手触摸,感受其形状与重量,并通过触摸学习握球手势。”在投掷过程中,郑永祺还会在学生前方拍掌发出声响,帮助学生通过听觉来辨认投掷的方向。“虽然孩子们视力上存在缺陷,但在课堂上也能很好地接受指令,掌握动作。”此外,郑永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类似跑步等体育活动中,郑永祺也会组织学生搭伙互助,让低视的学生带动全盲学生参与课堂。这种团结协作的模式,让学生们在彼此的支持与鼓励中,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与力量。
家校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郑永祺提到,自己一般都会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电访、主题亲子活动等方式,与家长携手共筑孩子的成长桥梁。一次偶然的机会,校方得知班上一名学生的家长擅长佛山醒狮表演,便主动邀请这名家长来校,为孩子们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醒狮表演。“我们也动员启明部的盲生参与进来,通过亲身触摸感受醒狮的形状,由此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同样是一名刚刚踏入启聪学校不久的年轻教师,黄舒哲出身于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目前任教于启聪学校“启智部”,并担任中职二年级的班主任。与郑永祺不同,黄舒哲的日常需要与一群在智力或性格上存在缺陷的孩子同行,教学重心聚焦于职业技能的培育与社会化训练,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黄舒哲所教授的课程方向为清洁服务。在她看来,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样充满挑战性。中职组学生年龄一般在15-20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更需要教师引导,正视自身生理与心理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现在手机等智能设备在这些孩子中得到普遍使用,更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引导青少年的网络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
在工作中,黄舒哲也发现,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与在校行为存在差异。这一现象让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心智障碍学生家校沟通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育策略的契机。“我们会和家长沟通指出原因,即孩子在家校两边收到的信息刺激与交流密度并不相同,从而站在专业的角度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与家长进行合作,共同育人。”
任教短短一年,黄舒哲已收获众多“小确幸”。一次校内清洁实训课后,由于天气炎热,黄舒哲带领启智部的学生回去休憩。舒哲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学生突然拿着她的杯子,表示“让老师先喝点水”。那一刻,她的心被深深触动。黄舒哲表示,这份来自学生的温暖与回馈,无疑是对她辛勤付出最好的肯定与回报。
文|记者李婷婷梁正杰郭子扬张闻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