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漢字少,詞語少,表現的特徵是:①一字多用、多義的情況普遍。...

飞双看过去 2024-09-10 14:28:35
《春秋》時,漢字少,詞語少,表現的特徵是:①一字多用、多義的情況普遍。②有的字還無後世之意。試舉幾例: 歸:①女子出嫁。②致、饋也。③返。 下:①攻佔。②屈身事人。 小:輕視。 衰:穿。 坐:在《春秋》里以"待"解,到了《資治通鑑》里,"坐"字基本上都是"因.."之義。 行:女子出嫁。 望:盼。 再:二次。比如:"再赴也。"——再次奔赴?不是,是二次吊喪。 謫:《史記》以後的古文中,以"貶謫"解,多半對,但在春秋,它有"責、怒"之意。 易:最初用的多的意是①。①違反。②輕易。③輕視。④變換。 朝:讀chao時,上古還沒有,上古先有zhao,表太陽升起之時。《說文解字》沒有chao這個字。 與:《春秋》時無此字,用"及"字。 物:色。 奔:上古指男女私定姻緣。 赴:吊喪。 逆:迎。這個到了《宋史》里,還是這個意義。 成:締結和平。 宗:仰。 且:而。 大:太。 諸如此類的字,導致《春秋》難解,用中古、唐宋元明清的意義理解,往往望文生義,無法解讀精神篇章。 先讀《春秋》,接著《戰國策》,接著《史記》,然後《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基本上可以讀其他了,除了描寫吃穿住行類的古文,描寫吃穿住行的文章與寫史用字範圍不怎麼交叉,要另行學習,可讀《文選》。 《詩經》的字比《春秋》更少,又難一層。不過,那些生僻字以後出現頻率也少,因為後世不斷地造了新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