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年,这一年的科考,出现了一位特殊的考生——陈修,他已经73岁高龄了!赵构见状问道:您有妻室,有孩子吗?得到否定回答后,皇帝笑道:这宫女就赏给您老了!这下子可把这个“老顽童”乐坏了,连忙叩谢隆恩。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孔庙网 2012年7月23日关于“南宋绍兴八年殿试探花陈修”的报道) 南宋绍兴八年,金风送爽,秋高气爽,临安城内外,热闹非凡,一场举国瞩目的科举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子们,怀揣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梦想,汇聚于此,争相角逐,这位已年逾古稀,鬓发如霜的老人家,却依旧笔走龙蛇,文思泉涌。 当主考官宣布探花郎的名字时,满堂哗然,这位新科探花,竟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翁! 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帝赵构耳中,向来重视人才的赵构,对这位老探花颇感兴趣,便召见了陈修。 金碧辉煌的大殿内,赵构端坐龙椅,目光炯炯地打量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子,他开口问道:"爱卿高寿几何?家中可有子嗣?" 陈修站在金銮殿上,手心冒汗,他没想到皇帝会问起他的婚姻大事,支支吾吾地回答完年龄和婚姻状况后,他暗自松了口气,以为话题就此结束。 哪知赵构眼睛一亮,突然提议要给他赐婚,陈修当场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三十岁的宫女?自己都快入土了,哪还折腾得起来啊! 可是皇帝金口玉言,他又不敢直接拒绝,赵构似乎看出了他的犹豫,继续劝说起来,什么享受天伦之乐啦,教导子女成才啦,为国家培养人才啦。 话说得是冠冕堂皇,可陈修心里直打鼓,虽然嘴上连声谢恩,可陈修脑子里已经天人交战。 娶妻生子是不错,可自己这把老骨头真的还行吗?再说了,人家小姑娘愿意吗?唉,这可如何是好啊! 这一特殊的婚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临安城,引发了众多讨论,有人赞叹皇帝的仁慈,也有人对这对"忘年恋"持保留态度。 然而,对于陈修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年龄差距带来的代沟,生活习惯的不同,都给这对"新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然而,陈修凭借着他的智慧和耐心,慢慢化解了这些矛盾,不仅教导妻子读书识字,还与她探讨人生哲理。 两年后,他们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陈修虽已年过古稀,却仍然精神矍铄,每天都会给女儿讲述历史故事,教她吟诗作赋。 这段晚来的姻缘,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他常常感叹,若不是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他怎能有如此际遇? 陈修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南宋,人们从中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体会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少年轻人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赵构得知陈修的近况后,十分欣慰,他认为,陈修不仅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更是终身学习的楷模。 为此,他特意下令编撰《耆英传》,将陈修等老年学子的事迹记录下来,以资后人鉴戒。 陈修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科举制度的深入思考,比如,有人终其一生钻研科举,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修的故事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他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坚持,却一直影响着后人。 在中国的科举史上,像陈修这样的"老学子"并非孤例,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坚持的赞歌,也为科举制度增添了别样的人文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心中有梦想,就永远不会太晚,我们记住陈修的故事,不是为了效仿他的人生轨迹,而是为了学习他那份不畏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