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衙役原来也有“正式工”、“临时工”之分,基层差事繁忙时候,临时招募的衙役成衙

豌豆大说法 2024-09-12 13:11:00

古代衙役原来也有“正式工”、“临时工”之分,基层差事繁忙时候,临时招募的衙役成衙门重要组成部分! 是明清时期在内外官衙中听差服役之人,又称“差人”“差役”或“隶卒”,又有俗称“快手”,是胥吏中的最主要构成部分。衙役,涵盖了在各个衙门服役的皂隶、捕役、番役、禁卒、仵作、弓兵、轿班等职。 明清两代,朝廷都对衙役立有定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在内外衙门服役的衙役的定额,并规定应招募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良民来充当。按照法律规定,明清时期的衙役自不富裕的普通百姓中招募。 《明会典》中规定:“凡府州县额设祗候、禁子、弓兵,于该纳税粮三石之下,二石之上人户内差点。除纳税粮外,与免杂泛差役。毋得将粮多人户差占。 ”清朝基本沿袭这一规定,亦是从缴纳税粮三石之下,二石之上的人家内招募衙役。在服役期间,官府会发给薪水和粮食,服役期满以后即离开衙役岗位。 如在朝廷定制之外增设的衙役就被称为“白役”。虽然朝廷对此屡次下令禁止,但是由于地方衙门事务繁重,如不招募白役则难以正常运作,所以屡禁不止,因而这些编外的“白役”人数远多于朝廷定额下的编内人员。由此可见,“白役”已经成为了衙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衙门中的衙役,人数众多,分工复杂。从中央到地方,从巡抚衙门到州县衙门,衙役的种类甚多。 如,清代即有人在描绘衙役敲诈勒索时,提及京师各衙署在朝廷定制外的衙役有:大堂有大堂听差,堂皂,堂小马,车轿班;承参厅有茶房、看厅、长差、小马、皂役;本司有茶房、皂役、传事、长差、小马、听差、看司、知会、厨房、当月巡逻;头门有门阜、门小马,乃至所谓“送知会者”“送请进署带禀见者”“赏皮衣者”等等。 巡抚衙门中,衙役即分为三班,即旗牌、舍人、承差。至地方州县衙门,衙役就是由皂班、快班、壮班组成的三班衙役。在文学作品和社会普遍认识当中所称衙役即是指此三班衙役以及负责治安的捕班。 从工作职能上来看,三班衙役分工明确:皂班,随同官员出巡,清道壮威,官员审讯犯人时执刑杖维护秩序,拷打犯人和执行体刑。日常影视作品中所能看到口称威武,执棒站堂,拷打犯人的衙役即是此类。 快班,即快役,包括马快、步快。负责通知和传唤证人、被告,下乡催收税赋,还兼职巡夜。壮班,职责是护卫和护送,也负责保护官员的人身安全和催收税赋、传唤民人。 除此之外,部分衙门有维护治安、缉拿盗贼的职责,还设有捕班,即捕役,主要职责是缉捕盗贼、巡夜、维持地方治安,也负责传唤证人,护送囚犯。 除上述三班衙役和捕班外,不同的官衙中还有不同职责的杂役,如检验尸、伤的仵作,巡夜的更夫、看管仓库的斗级库丁,以及报时的钟鼓夫、养马的马夫、烧饭的伙夫等等衙门勤杂人员,亦属衙役。 此外,还有跟从书吏学习业务工作的“贴写”等,也是朝廷定额外的人员,亦是公开存在的。清朝时期,出于将国家行政开支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的目的,朝廷定制,不仅发给官员和行政辅助人员的俸禄、薪酬十分微薄,而且在正式法律中规定的官缺和辅助官员开展工作的衙役员额也是很少的。 这一政策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节省行政开支以便集中资源进行军事征服。此政策在清朝初年,清军对外频繁征战,国用不足的时候是必要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以及人口增加,行政管理的事务和难度也在随之增加,原本为节省开支所设立官缺和衙役定额却被法律规定严格限制住,无法招募人手。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对矛盾:行政事务工作繁多导致的人手需求日益增加,与不合时宜的“祖宗之法”的限制使得官员无法在朝廷体制内正常招募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矛盾如不解决,势必造成行政工作的混乱。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也为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清朝统治者默许了各官衙在朝廷制度外招募衙役的行为。所以清朝时期的衙役,较之明朝时期数量更多。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