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秦始皇会玩民众心理?不同于暴秦,刘邦统治时期很多举措都深得了民众的人心。 民

豌豆大说法 2024-09-12 15:17:19

比秦始皇会玩民众心理?不同于暴秦,刘邦统治时期很多举措都深得了民众的人心。 民众心理需求、动机对民众行为产生影响。民众占社会的主体,研究政策与民众心理的相互影响、统治者利用民众心理特性达到目的,民众心理对王朝更迭的影响,有助于还原当时的真实社会,能更好的认识秦亡汉兴的原因和还原这段时期的社会状况。 统治者政策影响民众心理。秦以武力称霸,以铁腕统治,秦末暴政使民众的生存权利受到了严重威胁,迫使不同阶层的民众产生反抗心理。 秦统治者对“新黔首”的地域歧视政策使其感受到了亡国者的屈辱,产生了反秦动机;焚书坑儒,消灭儒士群体文化优越感,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残杀宗室、大臣,造成“宗室振恐”,“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统治集团产生恐惧、反叛心理;苛法峻刑和赋役繁重给黔首带来了粮食短缺和治安问题,生存环境压抑,物质生活短缺,精神生活紧张,使民众心理悲伤、压抑、愤怒,产生反秦动机。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无不残灭”的屠杀行造成民众恐慌,使民众产生抵触心理,与项羽对比,刘邦则非常重视笼络民心,约法三章使民众消除畏惧、抵触心理,达到心理认同和心理归属。 统治者利用民众心理特性进行战争部署,达到目的。群众心理具有感染性和崇拜权威。“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利用民众崇拜英雄的心理特点为自己造势,假借公子扶苏和项燕名义招揽民众,又利用了力量强大具有情绪传染的特点发动了秦末农民起义,天下群起而响应,“天下从之如流水”。 群众心理具有易受暗示的特点。陈胜起义前制造“篝火狐鸣”,“鱼腹丹书”的群众暗示,制造舆论引导民众,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声望,使民众对其产生敬畏、服从心理。 刘邦也多次利用暗示获取民心,“赤帝子斩白帝子”、“天子气”等事件,皆暗示民众刘邦将取代秦的统治,为刘邦树立了良好的声望,起义队伍不断壮大。群众心理可以被激励,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利用行为反激励的方法,破釜沉舟,对楚军施加心理压力进行激励,使将士们释放出潜能,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在兵力悬殊的又无退路的绝境下,这种反激励的作用使楚军将士们“无不一以当十”,获得最终胜利。 民众心理影响统治政策。民众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归属的动机就会产生。刘邦根据集团内成员的不同层级的心理需求予以满足,来完成团队建设。满足张良、韩信、英布、郦食其等人不同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够为其所用。 汉初,政权初立,经历了秦的高压统治和长期的战争后,经济凋敝,“民心思安”。统治者顺应民众需求稳定、平安的心理,总结秦亡教训,采取无为而治以安民心。秦的严刑苛法使百姓恐惧厌恶,汉初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重建“德主刑辅”的法律秩序以安民心。 复故爵田宅、释放奴婢、减租免役,减轻了民众生活负担,稳定民心,使民众产生心理归属。秦末长期的征战,军人存在厌战心理,渴望归家,刘邦颁布复原军人优待政策,兵罢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免除了徭役,使复员军人产生心理归属。 刘邦颁布“善遇高爵”,提高新军功地主地位,满足了军功地主对战后论功行赏的心理渴求,更好的稳定了军功地主阶级。经过秦末暴政洗礼,汉初民众心理更易于接受“软”的教化,而非暴力镇压,这需要统治者通过教化、道德来实现社会控制。 刘邦重建礼法,尊崇孝道,设三老,掌教化,以信仰渗透民心达到社会控制。礼能够从道德的、内心的层面上约束民众,使人们更主动的去遵循礼法,相较于法律的约束人们尊礼更具有主动性,民众自愿遵循“礼”的秩序,产生心理认同后,知尊卑、明事理。 刘邦树立三老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的典型,教化民众,影响民众的心理价值取向,使民向善。通过养老令提倡孝道,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民众受到发自内心的“孝”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心理层面对人们行为进行制约。 民众心理对秦末汉初时期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即秦末暴政导致民众积怨、积恨,最终爆发起义,秦正权也随之覆灭。 民众心理需求亦会影响统治者政策,汉初为稳定社会,统治者不得不做出让步,顺应民众心理和需求来制定统治政策,使政权得到巩固。从民众心理对社会的影响看,这正是顺民心者强,逆民心者亡。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