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效仿隋炀帝攻打高丽,同样以失败告终,只是打了个寂寞吗?最终得到的经验教训恐

豌豆大说法 2024-09-12 17:22:30

唐太宗效仿隋炀帝攻打高丽,同样以失败告终,只是打了个寂寞吗?最终得到的经验教训恐怕才最有价值   贞观十九年之征高丽实际上是隋炀帝亲征高丽之翻版,虽然规模不如其大、损失不如其重、造成的负面影响亦远小大业时期,但是军事上的教训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太宗亲身验证了隋炀帝已经验证过的一个事实。   无法以常规方式攻灭高丽。所谓常规方式就是指类似破突厥、吐谷浑、高昌那样的方式:以大兵团正面进攻,纠合蕃兵、粮草自携或由后方馈运,并且野战多于攻坚。   如前所述,陆军从辽东攻击高丽有三大问题难以解决:早寒的天气、宽阔的沼泽、密布的坚固堡垒。而突厥、吐谷浑、高昌地区没有这些问题或仅有其中一、两项,辽东却三项齐备且形成一有机整体。故而隋军唐军皆铩羽而归。   意识到正面陆路攻击高丽无法成功是贞观十九年之役最大的收获,正是基于此,唐朝对高丽的军事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唐朝放弃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思想。从由一举臣服高句丽到实行拚国力、打持久战,是贞观末年最重要的战略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是唐太宗吸取隋炀帝亡国教训而作出的明智的选择,它使唐朝立于不败之地,为唐高宗最后征服高句丽奠定了基础。没有贞观十九年征服高句丽未果的经验,就难以有此战略转变。   于是唐军对高丽实行频繁的骚扰消耗战,以破坏其经济而不以攻城掠地为目的。   这种战略立竿见影。《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贞观二十二年)帝与长孙无忌计曰:‘高丽困吾师之入,户亡耗,田岁不收,盖苏文筑城增陣,下饥,卧死沟壑,不胜弊矣。’”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宗欲于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并在剑南道重新开始大举造船。未几,太宗逝世,高宗继位后,由于没有太宗那种安排后事的急迫感,加上民乱未定,于是临时取消了总攻计划。   鉴于对高丽单纯进行正面攻击难以奏效,唐对高丽实行了战略大包围。在北方,唐继续对高丽保持军事压力。   在南方,唐空前重视新罗的战略地位。新罗与高丽、百济从六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互有攻战,武德年间,唐尚无力顾及东亚,而且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东亚政策,遂采取维持现状、缔结睦邻的方针。   对三国纠纷加以调解,但效果甚微。高丽方面与刚建国的唐的交往更多是希望与唐保持睦邻友好,至于百济、新罗与唐的交往则是希望以唐为奥援,倒向自己一方。   贞观元年,唐太宗明确表态支持新罗,贞观五年又遣使赴高丽,毁以阵亡隋军尸骨筑成的京观,“贞观初年唐朝的一系列外交活动,表明唐朝已经确立其三韩政策,即争取友邦,臣服高句丽,积极介入朝鲜事务,建立以唐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秩序。”   韩文还通过对贞观元年到十九年三国遣使中国的次数加以分析,认为随着唐国力的增强、东亚政策的明确,新罗与唐明显密切起来,而高丽与唐关系渐渐紧张,对抗逐步升级。   贞观十九年战争前后唐对新罗的支持还有着程度上的差别:贞观十九年以前,新罗曾屡次请求唐给予军事支持,唐朝只是以下诏、遣使告诫的方式予高丽、百济以警告,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也难说有直接援助新罗的动机,其主要目的还是打击高丽。   对新罗的援助只是“副产品”。而高宗上台后,为了开辟攻击高丽的第二战线,终于给予新罗以直接的军事援助。这个转变恐怕正源自于贞观十九年正面陆路无法攻灭高丽的教训。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