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潘玉良在讲台上课,突然,一外国同学大声说:“难道没中国人了吗?让一个歌姬来上课 潘玉良这位出生于1895年的江苏扬州女子,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赋。潘玉良年仅1岁时,父亲便因病离世;8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潘玉良孤苦伶仃。 失去双亲庇佑的潘玉良,只能投靠在舅舅家中。但谁曾想,这个本应疼爱照拂她的至亲,却将年仅14岁的潘玉良卖入了红楼。在那个纸醉金迷的地方,潘玉良并没有沉沦堕落,而是借此机会努力学习琴棋书画等才艺,尤其在京剧唱腔方面更是炉火纯青,成为红楼中的佼佼者。 潘玉良虽身在烟花之地,但她善良纯真的心却不曾被玷污。妈妈见她唱曲受客人喜爱,便允许她以卖艺代替失身。就这样,潘玉良凭着过人的才情和坚强的意志,在那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保全了自己的清白。 进步青年潘赞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潘玉良,被她的才华和品格深深折服。潘赞化毅然决定,不惜重金将潘玉良赎出红楼。为了报答潘赞化的救命之恩,潘玉良嫁给他为妾,并将自己的姓氏从"张"改为"潘",从此便有了"潘玉良"这个响亮的名字。 有了潘赞化的帮助和支持,潘玉良的艺术才华得以尽情施展。"在洪野和潘赞化的鼓励下,潘玉良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她的画作也渐渐引起了艺术界的注意。 1918年,已经23岁的潘玉良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刘海粟的引荐下,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深造,后又辗转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和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刻苦钻研油画和雕塑艺术。 然而,正当潘玉良在异国他乡努力追求艺术理想时,原本一直资助她学习的潘赞化却因国内时局动荡而断了经济来源。面对学业和生计的双重压力,潘玉良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信仰。在潘玉良看来,那些画作已经不再属于她个人,而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就是这样一位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对祖国怀有赤子之心的女性画家,她的事迹感动了异国他乡的游子王守义。这位同样来自中国,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毅然决定拿出自己打工所得,资助潘玉良继续完成学业。从此,在异国他乡结下了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佳话。 有了王守义的鼎力相助,潘玉良终于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专注于艺术创作。1929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办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美术比赛中,潘玉良以她的毕业作品《东方女性》一举夺得三等奖,成为首位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中国女画家。从此,潘玉良在欧洲画坛名声大噪。 王守义见潘玉良的才华开始得到世人认可,便四处筹款,先后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国为她举办画展,将这位东方女画家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艺术殿堂。潘玉良的画作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女性视角,吸引了大批欧洲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面对名利双收,本可在欧洲画坛得到更多发展机会的潘玉良,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她坚定地说:"我生来就是中国人,就算死了也是中国魂。我的作品同样属于中国,永远不会改变。 1929年的一天,潘玉良正在巴黎一所美术学院做客座讲课。台下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就在她侃侃而谈中国艺术的时候,突然有个外国学生站了起来,举着一张报纸大声质问:"难道法国就没有艺术家了吗?竟然让一个中国女人,一个唱歌的来教我们美术!"学生们听了议论纷纷,讲堂顿时乱作一团。 潘玉良强忍着羞辱和愤怒,正要开口说些什么,王守义已经冲上前去,抬手就是两记响亮的耳光,将那个学生打得懵了。紧接着,他转身对着台下目瞪口呆的学生们说道:"无论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尊严、理想和追求。真正的大师是由才华堆砌而成的,岂能用出身来判断?如果艺术也分出身贵贱,那还配叫艺术吗?" 底下一片肃然,王守义扫视了一圈,最后目光凝视在那个被打的学生脸上,字字铿锵:"中国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国度,我们的艺术瑰宝,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绽放夺目的光彩! 多年来,王守义一直陪伴在潘玉良身边,不仅是艺术上的知音,更是生活中的依靠。他对这个历经坎坷,却始终不忘初心追求艺术的女子产生了由衷的爱慕。然而,深知潘玉良当年为了报答恩情嫁与潘赞化,此生不再婚嫁的誓言,王守义只能将这份爱意深埋心底,化作一句承诺:守义在,玉良就不必愁。今生今世,我会一直陪伴着你。 岁月就这样悄然流逝,潘玉良与王守义相伴走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1977年,已经82岁高龄的潘玉良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用微弱的气息嘱托王守义:我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作品。答应我,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们完完整整送回咱们的祖国 王守义含泪答应了潘玉良的遗愿,发誓用余生来守护她的画作。然而,由于种种阻力,运送画作回国的事屡屡受挫。1981年,王守义又遭重病,不幸去世。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王守义和潘玉良两人合葬在了一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对爱情和艺术的守望。 直到1984年,经过多方努力,潘玉良毕生心血凝结的4000多幅画作,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安放在安徽省博物馆里,成为国家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