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将领李楷固,抗唐转为归唐,他有什么魅力能够让狄仁杰推荐,且让武则天重用?

豌豆大说法 2024-09-12 17:38:28

契丹将领李楷固,抗唐转为归唐,他有什么魅力能够让狄仁杰推荐,且让武则天重用? 李楷固作为族属于契丹在唐代为官的蕃将,被武后赐武姓,授爵燕国公,其在唐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李楷固参与平定了契丹余众的叛乱,并追击靺鞨,为唐朝东北边疆的安定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李楷固的后代李景略也在唐为官,其家世显现出蕃将被汉化的特质,日后“内地汉中有蕃,蕃中有汉,彼此综合,互相吸收的情况极为普遍”,为两民族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李楷固平定契丹余众的叛乱,使唐朝在战略上解除了后顾之忧,腾出时间派兵去追击靺鞨,为唐朝攻打靺鞨提供了条件。 李楷固成功的平定了契丹余众,恢复了契丹与中央王朝的友好关系,为东北民族之间的关系稳定奠定了基础。契丹的败落和渤海建国,使东北亚地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唐朝与新罗恢复了友好关系,从而使得东北亚的战略格局实现了有效的制衡。 李楷固作为任职于唐朝的契丹将领,以其“骁勇善战”及对唐朝的忠诚,深受统治者重用。在契丹余众发生叛乱时,武后任李楷固为右玉钤卫大将军前去平定契丹余众,笔者认为李楷固身为契丹人前去平叛契丹,并不是背叛了契丹民族。 首先,营州之乱后,契丹大部分被突厥奴隶主所控制,李楷固前去平叛正是在解救契丹民族,使契丹民族不被突厥所压制,而归附于唐朝,自由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契丹民族的发展。 其次,以当时唐朝的实力而言,即使不是派李楷固前去平定叛乱,还是会派其他将领前去,笔者认为最后败者还是契丹,因为当时的契丹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与唐王朝抗衡的地步,如果派其他将领前去平定叛乱,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契丹民众的死亡。 因此,李楷固的行为实质上是保护了契丹,减少其伤亡,保存了契丹的实力,为契丹日后的强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之,李楷固在契丹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 李楷固凭借其骁勇善射的军事才能,在唐史、东北民族边疆史及契丹民族史上均有重要地位。 就军事方面而言,族属于契丹将帅的李楷固,以其骁勇善战的才能,凭军功战绩赐姓封爵。无论是从其归唐前,还是归唐后,看其军事行迹,在作战方面均军功卓越。 由于李楷固归唐前在“营州之乱”中英勇善战,在狄仁杰举荐后神功元年(697)归唐,短短几年中,李楷固先后参加平定契丹余众叛乱、征伐靺鞨等战争,后因军功被武则天授左右玉钤大将军,赐姓武,爵燕国公。 从其军事行迹可看出,武则天时期东北边疆局势混乱,战争频发,唐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减弱,民族关系错综复杂。 就政治方面而言,李楷固生活在唐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首先,变革之一即是武则天时期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民族政策。太宗时期民族思想为“四海一家”,“爱之如一”,民族差异观念淡薄。 而到了高宗尤其是武后时期,对少数民族政策上出现“歧视”等偏差的民族观念,改蕃将恶名,对蕃将猜忌、杀降等行为,导致与周边民族问题冲突不断,战争频发。 其次,变革之二即李楷固经历了统治集团内部政权的更迭。中宗李显上台后重新掌握政权,“武楷固”改为“李楷固”,政权的更迭使李楷固降职不受重用,这不仅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当时社会、周边民族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民族政策而言,李楷固之所以能活跃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其一是因其本为少数民族出身,具有“骁勇善战”的才能,另外与当时唐朝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如唐朝的民族政策、边疆战争、统治集团政权的更迭等,都对李楷固个人行迹及命运起了极大的影响。 如李楷固之所以归唐,是因契丹发生叛乱,李楷固参与了此次叛乱并身为将帅,英勇善战,也就是说契丹的此次“营州之乱”从某种程度上给李楷固归唐提供了契机。李楷固之所以被狄仁杰举荐、武后重用,是因当时唐朝重视蕃将这支力量,此时唐朝内部府兵“不堪功战”,统治者重视蕃兵及所统兵之蕃将。 而李楷固被降职而不受重用则是因统治集团内部政权更迭。因此,唐朝这些民族政策及民族战争、民族关系的变化,才使得李楷固及其子孙李景略能在唐朝建功立业。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