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将土地征收款据为己有
拒不支付给母亲
母子法庭相见
一场“亲情”与“金钱”的博弈
孰轻孰重
“法官,被征收的土地有我和老伴儿的,征收款应该归我,但儿子儿媳却将钱全领走了,你可要为我做主呀。”
“不是不给!当初母亲自己同意将钱打到我账上代为保管的,后来产生矛盾,便在村里乱嚼舌根,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小小调解室内,一道难题摆在张法官面前,在审判战线工作近二十载的她,此时也忍不住皱起眉头,如何找到化解矛盾的密钥,帮助亲情“破镜重圆”,是她思考的重点。
亲情败给金钱?
01
1998年,一场土地延包活动在A村如火如荼地展开,张家以张父为家庭承包经营户代表续包了6.1亩土地。2005年,在村委会主持下,张父就前述土地补签《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对所承包经营的土地范围、承包期限与其他权利义务关系进行明确,共有人为张父与张母。2017年,张父过世,年老的张母无人照顾,经子女商议,张母与二儿子张甲同住,其余子女按月支付赡养费。
矮矮的屋檐下,一家人其乐融融。张母搬到张甲家不久,因某旅游发展公司建设需要,张家承包的6.1亩土地被征收。鉴于张母年事已高,征求其意愿后,决定将征收款打至二儿媳李某账户。在家庭生活的舞台上,婆媳关系犹如一场细腻而微妙的情景剧,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不同,张母与李某屡屡发生分歧,矛盾日积月累,张母决定搬出张甲家。
转眼来到2023年,此时的张母已随小女儿生活多年,听闻土地征收款打到了账上,她便要求李某归还其钱款。交谈中,本就不睦的二人再次发生“大战”,未能如愿拿到钱款的张母心有不甘,便向同村的好姐妹们诉苦。
所谓隔墙有耳,风言风语很快在村里传播开来,一桩桩矛盾在李某心中变成隔阂,拒绝归还征收款的想法越来越坚定。
张母多次找到村委会沟通无果,一纸诉状将二儿子夫妇告上法庭。
莫让亲情蒙尘!
02
“记得初次联系张甲夫妇,二人抵触情绪严重,表示法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我始终认为父母与子女血肉相依,亲情不应被金钱蒙尘。”张法官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与张甲夫妇取得联系。
一边是避而不见的子女,一方是翘首以盼的耄耋老人,张法官明白,按照婆媳谁也不服输的性格,直接判决无法解决根本矛盾,反而会让双方渐行渐远,成为仇人。
“百善孝为先,家人之间没有什么不能沟通的。”思索再三,张法官再次拨通张甲电话,经耐心劝导,张甲同意前往法庭调解。
“老人年纪大了没有安全感,性格和脾气产生变化很正常,作为子女应心存感念、悉心照顾。”调解室内,张法官说道。
“母亲生活不能自理,早年间住在我家,我和妻子寸步不离地照顾,母亲毫不在意我们的付出就算了,还在村里搬弄是非,搞得家中鸡犬不宁。”张甲放下戒备,吐露真言。
“老人家,征收款是您应得的。年老了想留点钱傍身,儿子儿媳也理解。可作为一家人,他们照顾您那么久,彼此的付出都不应该被漠视,两代人坦诚相待,家和才能万事兴呐。”闻言,张法官对张母说道。
“儿子儿媳对我好,我都知道,年纪大了就想留点钱,有些话我确实不该说的……”
眼见情绪缓和,张法官从问题着手,与双方谈心、唠家常、释法说理。长时间的“斗智斗勇”已让两代人筋疲力尽,不同于之前的剑拔弩张,面对如今的现状,两代人在张法官的引导下终于敞开了心扉。
“妈,您的钱一分没动,之前是我们意气用事了,马上将钱还给您。”次日,张甲夫妇将15万元征收款转至张母账户,母子含笑相迎,这一场因征收款引起的家庭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个体与家庭,家庭与社会,林林总总,绝不是一纸文书就能画上圆满句号。对我而言,以‘如我在诉’的理念换位思考,用心、用情、用法接待每一位当事人,对待每一起案件,就能在当事人的肯定中收获幸福感。”张法官说道。
编辑|李潇
审核|滕志军
签发|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