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陈嘉庚终于得到机会来访问延安,可目睹毛主席一个小动作后,感叹:全世界仅

易信娱乐 2024-09-13 13:40:08

1940年陈嘉庚终于得到机会来访问延安,可目睹毛主席一个小动作后,感叹:全世界仅有!前后变化这么大,难不成是因为吃了主席一顿饭?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新建发布 2024年8月14日关于“收起时光不会遗忘的英雄之——陈嘉庚”的报道)   1940年5月的一个清晨,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站在窑洞门口,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眺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   陈嘉庚踏入延安的土地还没多久,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而又亲切。   窑洞里简朴的生活,街道上热情的群众,处处洋溢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朝气,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却那么真挚。   他回想起两年前读《西行漫记》时的心情,没想到如今真的亲眼目睹了书中描绘的场景,尽管国民党曾极力劝阻他来延安,但他骨子里的实干精神促使他要亲自一探究竟。   昨天刚到时,成百上千群众的热烈欢迎让他受宠若惊,也让他对接下来的访问更加期待。   陈嘉庚暗自思忖,这次延安之行或许会改变他的很多看法,他决定用商人特有的洞察力,仔细观察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一切。   虽然没有豪华排场,但人们脸上洋溢的真挚笑容,却比任何奢华的礼遇更令他心暖,此刻站在窑洞前,回想起昨晚与毛泽东的会面,陈嘉庚仍感慨万千。   毛主席简陋的窑洞,粗茶淡饭的晚餐,以及那种平等无阶级的氛围,都让陈嘉庚大开眼界。   他想起毛主席指着那碗鸡汤时说的话:"这鸡是邻居大娘知道我有贵客,特地贡献出来招待陈先生的。"   如此朴实的话语中,却透露出领袖与民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陈嘉庚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多年来,他一直秉持"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的家训,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以身作则教育子女。   然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仅仅个人的勤俭节约远远不够,正当他思绪万千之际,秘书李铁民走了进来,额头上还缠着纱布,"先生,您起得真早!"李铁民笑着说道。   陈嘉庚关切地问道:你的伤怎么样了?不要紧吧?   李铁民连忙摆手:"没事没事,医院的同志们照顾得很好,倒是因为我的缘故,耽误了您的行程,实在过意不去。"   陈嘉庚闻言,不禁莞尔,虽然行程暂时耽搁了,但如今看来,这反而“不失为一件幸事!”成了一次机缘。   正因为有了更多时间,他才能深入了解这片红色热土,认识到国共两党的巨大差异。   "走吧,今天咱们去参观女子大学!"陈嘉庚说着,迈步走出窑洞,一路上,他的心情越发轻快。   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希望 - 朴素但充满活力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真诚平等的关系,以及那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来到女子大学,陈嘉庚惊喜地发现这里竟有不少来自南洋的华侨女生,看着这些年轻人脸上洋溢的自信和幸福,他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当得知她们在这里不仅免费学习,还能获得生活补贴时,陈嘉庚更是感慨万分,短短几天的所见所闻,却让他对祖国的未来重新燃起希望。   晚上,毛主席又来到交际处看望陈嘉庚,两人畅聊甚欢,忽然,一位勤务员匆匆赶来,因为没有座位,便挨着毛主席坐下。   陈嘉庚注意到,毛主席二话不说,主动往旁边挪了挪,给那位同志腾出更多空间,这个小小的举动,却让陈嘉庚内心震撼不已。   他想起在重庆时遇到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再对比延安的所见所闻,两党的差异不言而喻。   临别之际,陈嘉庚握着毛主席的手,眼中噙着泪水:"主席,我终于找到了中国的希望..."   毛主席欣慰地笑了:陈先生,您一直都是爱国华侨的旗帜,我相信,有您这样的爱国人士支持,我们一定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   陈嘉庚不负所望,更加没有食言,他真的做了许多对我党有益的帮助,他知道,这次延安之行不仅改变了他的立场,更坚定了他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终生的决心。   从那以后,他将把自己的勤俭家风与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完美结合,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走出延安的那一刻,陈嘉庚回首望去,朝阳正冉冉升起,为这片黄土地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芒,他知道,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而他,将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0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