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毛主席突然问身边人员:“你们相信风水命相学吗?”众人惊愕,毛主席为何突然提起这个话题?原来这与几十年前,毛主席与密印寺方丈的一次奇遇有关。 1956年12月的一个傍晚,毛主席正与几位亲信在住处闲聊。思绪万千的他突然话锋一转,问大家:"你们相信风水命相学吗?"在座的人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闻言无不讶异,面面相觑,不知主席为何突然提起这个话题。 毛主席见状,微微一笑,目光变得深邃而悠远,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原来,主席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与密印寺方丈的一次奇遇。当年他和挚友萧子升结伴游历沩山,无意间听说了这座古老神秘的寺院,便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二人来到沩山脚下,遇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老僧得知他们要去密印寺,连连摇头:"施主,密印寺香火鼎盛,高僧大德众多,寻常人等去了恐怕也见不到方丈。不如随老衲去一个清净的小寺小憩,也好避避人多嘈杂之地。"毛主席与萧子升对视一眼,觉得这主意甚好,便欣然接受了老僧的建议。 一行三人穿过葱郁的山林,没走多久,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古朴的小寺隐没于苍翠之中,气韵悠然。小寺冷冷清清,全无游人,唯有几个小沙弥在庭院中劳作。老僧引他们入内,给他们奉上一碗清茶,款款而谈:"小寺虽简陋,但常有高人来此小住,难得二位施主有缘,说不定今日能有意外收获呢。" 毛主席闻言不禁来了兴致,便向老僧问起小寺的渊源。老僧说,小寺虽不及密印寺有名,但也是这山中的一处古刹,据闻寺中的火光堂藏有佛祖真身舍利,灵验非常。只不过百年来,见过舍利真身的寥寥无几,所以这件事才鲜为人知。毛主席听罢若有所思,似乎对这个传说颇感兴趣。 这时,萧子升在殿外的石碑上发现一首诗,诗曰:"密林深处觅禅机,古寺沧桑几度迷。若问舍利非真伪,还看当下悟真谛。"他念完后问老僧这首诗的来历。老僧说,相传这首诗出自一位得道高僧之手,这位高僧已在火光堂中面壁多年,鲜少谋面,但诗中句句皆禅理,字字皆佛法。 毛主席与萧子升闻言对这位高僧越发好奇起来,二人相视一笑,似乎在无声地达成什么共识。是夜,一轮明月悬于空中,万籁俱寂,小寺笼罩在一片空灵与神秘之中。在这暗夜的掩映下,一段关于信仰、人生与命运的奇遇,正徐徐拉开帷幕…… 时光倒流,回到民国初年。彼时的毛泽东正值青春年少,心怀天下,踌躇满志。他与挚友萧子升结伴出游,希望能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二人走遍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必深入体验当地民俗风情。 一日,他们来到湖南沩山脚下。沩山以佛教名胜闻名遐迩,群峰环绕,古木参天,许多朝圣者终年香火不断。在当地,毛泽东得知山中有一座名为密印的古刹,建筑宏伟,历史悠久,听说寺中高僧云集,佛法高深,不禁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当他们真正来到密印寺时,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人咋舌——只见熙熙攘攘的人群蜂拥而至,场面宛如过年赶集。原来,密印寺的盛名远播,慕名前来瞻仰参拜的信众和游客每日络绎不绝。毛泽东和萧子升面面相觑,觉得这样的环境实在不适合静心领悟禅理玄机,便决定换个清净地方。 穿过一片茂密的丛林后,一座不起眼的小寺映入眼帘。古树掩映下的殿宇虽不及密印寺般金碧辉煌,但周遭一派宁静祥和,令人顿生亲切感。二人来到寺门前,轻轻叩响了斑驳的木门。一个面容清癯的小沙弥应声而出,见到他们,露出友善的微笑,将二人引入寺中。 小寺虽名不见经传,但庭院布置清雅别致,殿堂内香火缭绕,庄严肃穆。游览一番后,毛泽东和萧子升都感到口干舌燥。于是,他们向小沙弥讨要些清水解渴。小沙弥欣然领命,很快便盛来两碗清澈甘冽的山泉水。二人饮罢,顿觉舒畅无比。 见这小沙弥言谈不俗,举止有度,毛泽东对他颇有好感。闲聊之际,他得知小寺的主持方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不禁心生向往,希望能与其见上一面,讨教几句佛法禅宗的精髓要义。 然而,小沙弥遗憾地告诉他们,主持方丈目前正在闭关修行,恕难谒见。但他转念一想,又说不定以二位的诚心善缘,方丈会破例接见也未可知。毛泽东闻言大喜,连忙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拜帖,请小沙弥代为转呈方丈,表达自己虔诚顶礼的心意。 出乎意料的是,方丈看过帖文后,竟欣然应允,愿意与他们见上一面。消息传来,连小沙弥也颇感惊讶,暗自猜测方丈的反常举动,是否另有深意。 夜幕降临,寺内一片宁静,唯有昏黄的烛光在屋檐下摇曳。毛泽东、萧子升与方丈终于在一间简朴的禅房中相聚。三人围坐在香案前,就像三位相交多年的挚友,热切地交谈起来。茶香缭绕,夜深人静,无不给这次奇遇平添了几分玄妙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