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上海第一医院24岁的毕业生王万青,被分配到了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叫

超哥评历史 2024-09-13 21:10:42

1969年,上海第一医院24岁的毕业生王万青,被分配到了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叫玛曲的小县城。 王万青,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当时这可是全国闻名的著名医科大学,在那个大学生十分稀少的年代,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并非难事,然而在毕业的时候,王万青就在志愿分配表上填下了自己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9年,王万青和30名当年毕业的医学生被分配到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他们来到甘南后,进行了半年的集训,之后就开始再一次的分配,当时有一个叫做玛曲的地方,条件异常艰苦,大家都不愿意去,在毕业分配会上,当领导问:“谁愿意到玛曲去?” 王万青义无反顾的举起了手,斩钉截铁的说:“我愿意去。” 就这样,王万青就来到了平均海拔3700米,人在那里经常会高原缺氧的玛曲,而且还是去了玛曲最艰苦的阿万仓乡。 王万青到达阿万仓乡时,阿万仓乡的医院条件艰苦到令人发指,医院就是两间土坯房,医院里最值钱的设备就是一个听诊器和一个血压计,药品更是奇缺,需要的所有药品都需要用牦牛从玛曲县城驮过去。 王万青所在的阿万仓乡医院需要服务于当地的各族老百姓,阿万仓乡面积大约15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的四分之一,人口少得可怜,缺医少药是牧民们生活中最大的困难。 王万青刚到阿万仓时,根本不会讲当地的藏语,没有办法只能现学现卖。他为了能够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就将平时问诊常用的藏语用汉语翻译在纸上,问诊时一边比划,一边用蹩脚的藏话与牧民们沟通,没想到这个方法十分有效,也就是半个月后,王万青竟然可以独立问诊了。 阿万仓的老百姓因为缺医少药,身体上有什么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只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危及性命的病。 王万青来到后,看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并不是专科大夫,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全科大夫,他立马让自己的父母在上海给自己购买了一本俄文版的《医学百科全书》,一有点时间,他就钻进书里,拼命啃食,迅速的成长了起来。 就在一天的晚上,一名藏族小女孩被牦牛的犄角顶破了肚子,父母将她急匆匆送到了乡医院。 王万青看小女孩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要送去玛曲县医院已经根本来不及了,他当机立断,就在乡医院里给小女孩进行了手术,两张桌子拼起来就是手术台,几个手电筒就是无影灯,没想到手术进行得十分成功。 小女孩得救了,阿万仓乡医院可以做手术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下子传遍了阿万仓的角角落落,阿万仓很多有积年沉珂的牧民从四面八方赶到了阿万仓,要找王万青给他们进行手术,当时土坯房里人满为患,医院院子里的电线杆上拴满了牧民们的马匹。 王万青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外出巡诊的路上,外出巡诊时,走到谁家里就住在谁家里,走到哪里就问诊到哪里,牧民们将王万青当做了贵客,将自己最好的铺盖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这位来自上海的小伙子,王万青被朴实善良的牧民经常感动到热泪盈眶。 其实,在刚刚到阿万仓时,王万青的心理落差大到无法用语言描述,当时他一个人住在两间土坯房里,另外的一名医生回自己家里住,每当夜晚来临,听着呼啸的西方,王万青不止一次想过要离开这里,回上海。 可是后来,王万青曾经遇到过好几次可以回上海的机会,但是他却坚持留了下来,因为王万青与草原上的牧民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害怕他一旦走了,好多牧民的疾病就会变得严重,就会出现大问题。 2003年,王万青退休了,他也被调到了玛曲人民医院,退休后,他的家就安在玛曲人民医院的后面,他与自己的妻子,护士出身的凯佬相伴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凯佬是一名当地的藏族姑娘,两个人志同道合,携手一生。 现在,王万青的两个儿子都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玛曲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王团胜更是玛曲人民医院的院长,王万青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阿万仓的一名牧民,一家人都扎根在玛曲,为玛曲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万青现在身体依然健康,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回上海,当年与他一同到甘南来的四个毕业生都已经早就回到了上海,可是他却有很多的不舍,他觉得玛曲现在就是他的家了,他舍不得这片土地上的亲朋好友,更舍不得这片土地上的无数朴实善良的牧民。 向藏民的好“曼巴”王万青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有更多的王万青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0 阅读:38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