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着老师的微博回忆了一下03年甲A“输球保级”奇葩往事,很多人都纷纷讨论说当

陆洋在干嘛 2024-09-13 22:31:59

今天借着老师的微博回忆了一下03年甲A“输球保级”奇葩往事,很多人都纷纷讨论说当年赛制太Sb了,综合算两个赛季的积分不就行了,综合排名才会产生那么奇葩的事情。

其实道理并不是这样,当年没采用“合并积分”反而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假球的泛滥。

可以简单计算一下,2002和2003甲A15支参赛队,每个队一年比28场,两年比56场,如果用总积分来看这个56轮的“大联赛”,导致的结果会是什么?轮次越多球队之间差距就越容易拉开,如果一年联赛有些球队提前六七轮就保级上岸,那么两年联赛就会有不少球队提前十轮左右上岸。当年没有那么多亚冠名额,这也就意味着很多球队在第二年联赛打到一半就接近无欲无求了,剩下的十几轮这些球队有极多“人情球”“默契球”的操作空间。

而综合计算名次,则让保级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球队和球队之间的名次排序变化极多,所以一支中游球队很难提前太久就确认自己的“综合名次”理论上保级。过早提前保级的队伍变少,默契球的空间就变小了,这个思路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唯一的错误就是漏算了“输球保级”的特例存在。可以这么说:排名统计法很大程度减少了默契球的数量,但留下的隐患就是让默契球的“质量”或者说“荒诞程度”提升了。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两赛季算综合成绩”这个大前提上,当领导敲定这个大前提,赛制不管怎么定,都可能要出以前没出过的洋相。至于为什么会埋下两赛季的这个雷,则又是新的故事了,大家可以想想本世纪初中国足球最重头的工作是什么,显然是国足而不是联赛……

细看这段尘封的往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足球当然干过很多奇葩的蠢事,但有些事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蠢法,很多时候我们拍脑袋想出的办法,其实也同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