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一名外国摄影师,在北京郊区采风。突然,他看到两名奇怪的男子,他们用扁担

牧童的娱论 2024-09-14 13:03:07

晚清时期,一名外国摄影师,在北京郊区采风。突然,他看到两名奇怪的男子,他们用扁担挑着几十只大鸟。摄影师觉得很好奇,就上前去打听。 北京郊区的山林与田野间,常见来自各地的行人、商贩和探险者。一天清晨,天色尚未完全放亮,山间的薄雾氤氲,空气中透着泥土的芬芳与凉意。 一位外国摄影师刚刚结束了在北京城的拍摄,决定前往郊外寻找更多的灵感。 这位名叫亨利的摄影师来自英国,年纪约莫三十多岁,身材高挑,留着一撮整洁的胡须。他对中国古老的风俗和自然风光十分着迷,尤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颇感兴趣。 这天,亨利带着相机和一些干粮,独自踏上了前往北京郊区的山路。他边走边四处张望,打算记录下那些未被西方世界了解的美景与民俗。 走了没多久,他隐隐听见前方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仿佛是什么东西在轻轻碰撞,声音节奏轻缓却不失规律。 他加快了脚步,想看清楚前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快,他发现前方的山路上出现了两名身穿粗布衣衫的男子,他们的肩上挑着一根长长的扁担,而扁担的两端分别挂着几个用草绳捆绑的笼子。 亨利凑近仔细一看,笼子里关着几只体型硕大、模样威猛的猛禽。这些鸟儿羽毛丰盈,尖喙锐利,显然不是寻常之物。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和对猎奇事物的好奇心,亨利决定走上前去与两名男子交谈。两人见到亨利显得有些惊讶,毕竟这片山野间少有外国人露面。 亨利尽管普通话说得还不流利,但他仍礼貌地向两人问好,并用尽量简明的语言询问笼中猛禽的来历。 其中一位稍显年长的男子站了出来,笑了笑,用一口北京腔的普通话对亨利说:“这鸟儿可了不得!它叫‘海东青’,是北方天生的捕猎能手!” “海东青?”亨利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另一位年轻些的男子补充道:“可不嘛,这海东青是专门用来玩鹰的。 老北京城里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玩鹰的习惯。特别是那些大户人家,更是拿鹰当宝贝供着。” 年长的男子点点头,接过话头说道:“咱们这次抓到的几只海东青,可是要献给朝廷的。 如果咱们这两只鹰能顺利献上去,那就是三十两银子一只,外加赏银十两,还有毛青布二十匹,够我们全家吃喝一整年了!” 亨利听得入神,不由得想起在英国时也曾见过贵族们玩猎鹰的情景。原来,在中国的古老帝国,鹰猎文化同样兴盛。 只是他没想到,连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他好奇地询问道:“那你们是怎么捕捉到这些海东青的呢?看它们这么强壮,捕捉起来一定不容易吧?” 年轻的男子笑了笑,挠挠头:“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你得知道,海东青可不是咱们北京这地方的鸟儿,它是从北边的草原和冰天雪地里来的。 为了抓到它,我们得去北边几百里外的地方,冬天时,顶着风雪在山谷里设陷阱、放饵料,再耐心等上几天几夜。运气好的话,才能逮到几只。” 亨利听了,不由得为这份艰苦的劳作感到敬佩。他问:“那如果你们没抓到呢?” 年长的男子叹了口气,神色略显沉重:“那可就惨了。你知道,这玩鹰的风气虽然盛行,但不是人人都能抓到好鹰的。 我们这些专门抓鹰的人家,叫‘鹰户’,世代以此为生。可运气差的时候,几个月也逮不住一只好鹰。那时候,家里连口饭都难以下咽。” 亨利点了点头,想起自己来北京的路上,见到许多生活贫苦的农民,似乎这鹰猎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就在亨利准备继续询问更多细节时,笼中的海东青突然发出一声尖锐的鸣叫。那声音穿透山林的寂静,令人不禁为这猛禽的威风所折服。 亨利掏出相机,对准那只鹰,轻轻按下了快门。两名男子见状,也不多言,只是微笑着默许。 拍摄完毕后,亨利了解到,海东青这种鹰以其凶猛、机智和耐寒能力著称,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北方狩猎。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便以海东青为伴,它们常常帮助主人捕猎野兔、狐狸等小型猎物。 清朝时期,随着满族入主中原,玩鹰的风气逐渐传播到京城,甚至成为朝廷中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贵族娱乐。 清朝的皇帝、王公贵族们特别钟爱海东青。每年秋冬季节,朝廷都会派遣专人前往北方的草原和山脉,捕捉这些猛禽,然后送入宫中饲养。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捕捉到一只海东青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也是一种荣耀。因此,不少鹰户世代以捕鹰为生,而他们的捕鹰技巧与驯养经验,也代代相传。#说TA##社会百态##生活##历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