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2年,严嵩倒台,在被抄家时提出:留点钱打发仆人。徐阶听闻,一字一句道:“我记得,杨继盛家里没有仆人。”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严嵩的名字无疑是与权力、阴谋和腐败紧密相连的。严嵩原是一名有才华的书生,初心正直,曾豪言壮语誓言不与奸臣为伍。然而,随着他步入仕途,尤其在62岁高龄跻身内阁大臣之后,权力的诱惑逐渐蚕食了他的初衷。严嵩利用其机智和手腕,迅速攀登至大明朝政的顶峰,成为了内阁首辅,权倾朝野。 在1562年的一个晚秋清晨,京城已被初冬的寒风拂过,街头的行人匆匆而过,尽量避免被冷风侵袭。而在这样一个冷清的日子,一场轰动整个朝廷的抄家行动即将在严嵩的府邸展开。朝廷派出的抄家官员和士兵已在晨曦中集结完毕,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决绝和严肃,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严嵩的府邸,一座覆盖着金色琉璃瓦的巨大建筑,门前的石狮子显得尤为威严。然而,在这日子里,府邸的大门紧闭,里面传出的只有仆人们低声的忧虑和窃窃私语。随着太阳的升起,抄家的命令被宣布,铁锤声开始敲响沉重的大门,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士兵们冲破门扉,大步闯入府中,每个房间都被严密搜查。严嵩的收藏室内,堆满了金银珠宝和无数的古董艺术品,这些年来他利用权力积累的财富此刻被一一曝光。士兵们见证了严嵩多年贪腐的证据,不禁感到震惊与愤怒,他们粗暴地将贵重物品装入箱中,准备运往皇库。 与此同时,严嵩被几名士兵团团围住,他穿着一袭早已不再光鲜的官袍,脸色苍白,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当看到自己一生的积蓄被抄走,他突然跪倒在地,哀求道:“诸位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头子,留些金银打发我的仆人们,他们无辜,不应受此牵连。” 这一幕,被众人看在眼里,有的士兵面露同情,而有的则是冷漠。严嵩的哀求声在空旷的府邸回荡,显得尤为凄凉。场面一度陷入短暂的寂静,直到徐阶的到来打破了这股僵局。 徐阶步入府邸,脚步坚定而有力。他的目光直接落在了跪地的严嵩身上,面无表情地听着他的哀求。徐阶环视四周,见到满地的金银珠宝和艺术品,心中对严嵩的罪行更是深恶痛绝。他缓缓走到严嵩面前,停下脚步,冷冷地回应道:“我记得,杨继盛家里没有仆人。” 徐阶的话语如同寒冬中的冰箭,刺痛了严嵩的心。杨继盛,那位因直言进谏而被严嵩陷害致死的忠良,家贫如洗,甚至连一个仆人都无力雇佣。徐阶提醒的不仅是严嵩的贪婪,更是他对忠良的残忍。 在徐阶的命令下,士兵们继续将财物搬运,没有给严嵩留下任何东西。抄家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天,严嵩的府邸最终被清空,只留下空荡荡的回廊和孤寂的回音。严嵩被送回老家,一贫如洗,他的余生无疑是在羞耻和孤独中度过的。 严嵩的生命在这次打击后迅速走向末路。他被迫返回老家,几乎一贫如洗。一时间,昔日的权臣变成了街头乞讨的老人,他的人生轨迹成为了一个关于权力如何使人腐化与堕落的典型案例。两年后,严嵩孤独地死在街头,从权力的顶峰跌落至人生的低谷。他的结局成为了后世许多历史剧作与评论的反思对象。 清晨的霜冻尚未消融,徐阶的步伐坚决而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了严嵩的傲慢和罪行之上。府邸内,尽管壁炉中的火焰跳跃着释放出温暖,却无法驱散透入每个角落的冰冷寒意。宽敞的大厅中,宝物和金银财宝被士兵们一件件搬出,严嵩的面色从惊恐转为绝望,每当有价值连城的古董或珠宝被拿起,他的脸上就掠过一丝剧痛的表情。 午后,当府邸中的财宝几乎被清空时,严嵩被允许在庭院中短暂休息。他落寞地坐在那里,四周是被翻动的泥土和断裂的花枝,这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园林,如今也只剩凋零。他的目光迷离,似乎在回想过去的辉煌,但每当他尝试捕捉那些记忆,眼前的荒凉便再次提醒他一切已成过眼云烟。 随着日落西山,徐阶再次出现在府邸,他的面色仍旧冷硬。他环视一周,确认所有财物已经搬运完毕,这才对严嵩说:“明天你将离开京城,回到你的故乡。望你在余生中,好好反思你的所作所为。”这番话不带任何情感,宛如最后的宣判。 回到故乡的严嵩,已无往日的威风。那里没有人对他投以敬仰或同情的目光,只有冷漠与避讳。他的家已被他的罪行烙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连最忠心的仆人也已离他而去。他尝试重建生活,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逃避过去的阴影。他开始在街头乞讨,这位曾经的权臣,如今的行乞者,经常被路人的嘲讽和唾弃。 两年的时间,严嵩的健康迅速恶化,从精神到身体,他彻底垮了。最终,他孤独地死在了街头,远离了那些曾经的权力与荣耀。他的死亡,虽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成了人们反思权力、贪婪与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严嵩的生与死,成了一面镜子,映射出权力如何能够使人失去人性,最终导致灵魂与肉体的双重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