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个地主坐了39年牢,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托人给国家副主席王震写信:您还记得45年前,359旅借的那1000担救命粮吗? (信源:文史春秋2003-05-10《老兵找王震——《中原突围》中为王震送粮的原型及其幕后故事》) 你们需要多少粮食尽管说,其他的帮不上忙,粮食还是可以尽力的! 说话的是地主廖氏的老太太,那天正好家主不在,他们就找到了老太太,别看老太太就是多了,但身子骨还算硬朗,思路更是清晰。 虽然他们的身份是地主,但却很有气度,看到共产党来寻求帮助直接就答应了。 一共是1000担粮食,廖氏老太太亲自监督着家中佣人将粮食一担担过秤,确保斤两十足。 但却拒绝了写欠条,她根本没有想着要他们还,只是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安定,大家都能过上稳定的日子。 老太太的善举深深打动了359旅的战士们,这份无私的援助在艰难岁月中犹如雪中送炭。 1945年,蒋介石违反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359旅处境很危险,冬天面临粮食不足,缺少衣物等问题。 尤其是这个粮食,就算是外面有,但想要运进山里确是一个大难题。 如果是挨家挨户的借,也不太现实,因为寻常百姓家里的粮食估计还不够他们过冬的,如果再借走一些,他们的日子就更难了。 所以最终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地主廖家,没想到竟然真的借到了。 可是廖家孙廖复因为被人污蔑,被送进了监狱中,一直到1990年才出狱,重获自由的他深感时光荏苒,物是人非。 原本他应该有一个富足的人生,但因为陷害,一家人过的妻离子散。 出狱后,廖复就写信给马希良,当初借粮食这个事情马希良是知道了,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不完全记得,也应该是有印象的。 但马希良在建国后也遭遇了很多事情,这件事虽然是真的,却做不了什么。 几经辗转,联系到了当时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开始关注廖家的事情,廖复被判无罪,并且给予补偿。 之后廖复的生活才好转起来,和家人团聚。 兵荒马乱的年代,地主还真未必就是为富不仁之人,廖家老太太的善举便是最真实的写照,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无私。 其实在红军长征的时候,借粮食的事情也发生过,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留条筹粮”,将借用的粮食数量写在上面。 到时候可以拿着木牌去领钱,粮食全部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来算。 一开始红军还会直接给现金,到了后来现金也不多了就想出来的这个办法,老百姓的想法是,只要红军能吃饱,哪怕他们少吃点也没有关系。 甚至还会主动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粮食,让他们带了在路上吃。 这种互助精神在战争年代尤为珍贵,它超越了阶级与身份的界限,凝聚起人们的共同信念。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段岁月的痕迹仍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军民鱼水情,这种信念永远在大家心中! #历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