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4岁的女干部李玉枝嫁给了一级伤残战斗英雄,新婚之夜二人同房时,她竟然拿布条把自己和英雄绑在了一起,这是为何呢? 麦贤得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自小体质强健,性格坚毅。1965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聪明才智,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在一次保卫国家安全的战斗中,麦贤得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重伤,右侧大脑受损严重,导致身体部分功能永久性丧失,被评定为一级伤残。 李玉枝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自小接受良好教育,长大后成为一名党的干部。她的职责是关心和帮助战斗英雄及其家庭,这使她有机会接近麦贤得。 1972年的春天,李玉枝和麦贤得在广东的一个小镇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婚礼。尽管这个小镇不大,但麦贤得的英雄事迹和李玉枝的善良美德让这场婚礼吸引了许多居民的关注。婚后,他们搬进了一间由当地政府提供的小屋。这间小屋虽然简陋,但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新生活的希望和温馨。 每晚,李玉枝会细心地为麦贤得准备睡觉。房间里铺着厚厚的棉被,墙角放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发出柔和的光。尽管外面的蟋蟀声不断,屋内却是一片温暖和宁静。李玉枝在床边放置了一个小铃铛和一盆清水,以便夜里麦贤得有需要时能及时唤醒她。 晚饭后,他们会一起听广播,听那些关于新中国建设和农村改革的消息,麦贤得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偶尔还会和李玉枝讨论几句。随着晚风逐渐带来夜的凉意,李玉枝会悄悄地起身,取出一根长长的布条,这是她为了预防麦贤得夜里无意识的动作而准备的。 她轻手轻脚地将布条一端系在麦贤得的腿上,另一端则系在自己的腿上。这根布条被李玉枝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太紧也不太松,足以保证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同时又能够在必要时刻发挥作用。每当麦贤得因梦魇而身体抽搐时,李玉枝总能通过这根布条的微妙变化第一时间察觉,从而迅速作出反应。 在这些深夜时分,屋内的气氛常常是静谧而紧张的。房间的布置简单而温馨,一张木质床,床上铺着厚厚的棉被,墙角的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线,照亮了这个小小的空间。墙上挂着麦贤得军旅生涯的照片,虽然只是黯淡的黑白色调,但那英挺的军装依旧显得光彩照人。 在李玉枝起身为麦贤得热牛奶的时候,她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打扰到已经被噩梦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丈夫。厨房里,旧式的煤气灶上,一壶牛奶慢慢加热,随着牛奶的温度逐渐升高,整个屋子都弥漫着一种温暖而安心的气息。她会拿着热腾腾的牛奶回到卧室,坐在床边,轻声细语地讲述那些轻松愉快的小故事,试图用这种方式驱散麦贤得心头的阴霾。 随着夜色的加深,外面偶尔会传来狗吠声或者远处汽车的轰鸣声,但这些都不足以打扰到他们温暖的小天地。在这样的夜晚,李玉枝的耐心和细心成了麦贤得的救赎。她从未对反复的夜晚表示过不耐烦,总是以无尽的爱心和坚强支持着丈夫。每一个安抚的动作,每一杯热牛奶,每一个轻声讲述的故事,都是她用来治愈麦贤得心灵的良方。 每一天,麦贤得都能感受到从李玉枝那里涌来的无尽关怀与爱意,他的噩梦虽未完全消散,但已不再频繁扰乱他的夜晚。在这些渐趋平静的夜晚中,他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在李玉枝的鼓励和支持下,麦贤得也开始尝试参与到更多家庭活动中。虽然他的身体条件限制了他的动作灵活性,但他在家中的小任务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无论是轻轻地擦拭桌面,还是整理错乱的床铺,他都显得十分用心。每次完成这些家务,李玉枝都会送上一个温暖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这对麦贤得来说,是无比珍贵的鼓励。 日复一日,随着麦贤得参与家务的次数增多,他发现自己不仅在身体上有了小幅度的提升,精神状态也显著好转。这种积极的变化,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开始渴望探索更多可能性,不再将自己局限于过去的影子中。 季节在不断更替,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天,他们的家园也伴随着四周环境的变化而充满了生机。小院里种植的花草随风摇曳,每当微风吹过,空气中就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麦贤得有时会坐在院子里,手拿一杯热茶,眺望着这一切,内心深处的平静和满足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麦贤得的心理和生理康复之路虽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李玉枝始终如一的陪伴与支持,让他有了重新站立起来的勇气。他们的生活渐渐充满了笑声和幸福的氛围,即使偶尔还会有困难和挑战,他们也总能手牵手,一同面对。 随着时间的流逝,麦贤得不仅重拾了生活的乐趣,他的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时而帮助邻里解决一些小问题,时而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他的这种转变,不仅为他自己带来了满足感,也让他在小镇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1972年,24岁的女干部李玉枝嫁给了一级伤残战斗英雄,新婚之夜二人同房时,她竟
鸿史来了
2024-09-15 12:58:51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