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背着它走完了长征,现在连摸都不能摸了吗?”1976年,一老人在博物馆看到一个136斤物件,他伸手摸却被制止,瞬间泪流满面。 老人名叫李卫国,曾是红军队伍中一名不起眼的战士,却以非凡的毅力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走过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长征路。岁月如梭,转眼间,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已成为了历史书上的篇章,而李卫国,也从一名热血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1976年的那个春日,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每一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展品上,给这座静谧的空间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辉。李卫国在家人的陪伴下,缓缓步入这座记录着国家记忆的地方。他的步伐虽已蹒跚,但眼神中依旧闪烁着不灭的光芒,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走着走着,他的目光突然被一件展品牢牢吸引——那是一件看似普通却又异常沉重的物件,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头,表面坑洼不平,记录着风雨侵蚀的痕迹,旁边标注着:“长征途中,某连队用以渡河时搭建简易桥梁的巨石,重达136斤。”这行字,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卫国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我当年背着它走完了长征,现在连摸都不能摸了吗?”李卫国的声音颤抖着,带着几分不可置信和深深的失落。他记得,那是在一次紧急渡河任务中,为了确保全连能够安全通过湍急的河流,连长命令他和其他几名战士,轮流背负这块巨石,用以加固临时搭建的木桥。那时的他,年轻力壮,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全连的希望和生命。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在风雨中前行,每一步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状,连忙上前解释,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以及避免对参观者造成意外伤害,许多展品都设置了触摸限制。他们理解老人的情感,但规则必须遵守。然而,这份解释在李卫国心中激起的,却是更加汹涌的情感波澜。 泪水,无声地滑落,滴落在地板上,也滴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李卫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耳边是战友们的呼喊,眼前是那条波涛汹涌的河流,以及自己肩上那沉甸甸的巨石。那一刻,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一位普通参观者,而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是那段不朽传奇的见证者。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块石头,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它是我们长征路上的一个缩影,是我们红军战士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精神的象征。”李卫国转过身,用颤抖的手指着那块巨石,对身边的家人和围观的游客深情讲述,“我们走过了雪山草地,跨过了无数条这样的河流,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我们坚不可摧的意志,让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的讲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人们静静地听着,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段历史有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被这份深情所感染,他们决定破例一次,允许李卫国轻轻触摸那块巨石,以表达他对那段岁月的敬意和怀念。 当李卫国颤抖的手终于触碰到那块冰冷的石头时,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他仿佛感受到了战友们的温度,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看到了那条曾经让他们步履维艰却又充满希望的河流。泪水再次模糊了他的双眼,但这一次,是幸福的泪水,是满足的泪水。 “谢谢你,老朋友。”李卫国轻声说道,仿佛是在对那块巨石,也是在对那段逝去的岁月告别。然后,他缓缓放下手,转身离开,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 从此以后,李卫国的故事在博物馆里流传开来,成为了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生动教材。而那块巨石,也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