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北大教授王青松毅然辞职,带着校花妻子隐居山野,11年花光350万积蓄

马二历史趣闻 2024-09-16 12:29:12

2000年,北大教授王青松毅然辞职,带着校花妻子隐居山野,11年花光350万积蓄,不料七岁儿子的一句话,让他悔不当初。   王青松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河南洛阳,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学习天赋的他,高中毕业后因国家恢复高考而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努力最终得到回报,考入了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北京大学。北大的学术生活丰富了王青松的知识和视野,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在2000年的春末,王青松和张梅驱车前往了他们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新购买的土地。他们通过朋友介绍,以20万元购得了这片2500亩的荒山,获得了五十年的使用权。清晨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未开发的山地上,几束光线打在了山间的露水上,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两人首先建造了一间简陋的木屋,用作临时的住所。木屋坐落在一片轻微的斜坡上,背靠着茂密的松树林,前方是一大片开阔的土地,等待着被开垦。木屋的结构简单,由当地的杉木搭建而成,屋顶覆盖着防水的油毡。尽管条件简陋,但这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梅雨季节。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夫妇俩动手开垦了四十亩地。他们种下了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又在地块的边缘种植了芹菜、白菜等蔬菜。此外,他们还种植了桃树、杏树、枣树和苹果树,希望几年后能吃到自家种的果实。   王青松和张梅还养了几头猪、几十头黄牛和几头骡子,以及数百只黑山羊。这些牲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来源,还帮助改善和肥沃了土地。骡子被用来耕地,牛羊则提供了肥料,帮助他们维持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场生态。   为了保持这一片土地的纯净,夫妻俩实行了严格的生态管理。他们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是采用自然农法,比如用草木灰和皂荚等天然材料替代传统的清洁用品。王青松还聘请了十名当地农民帮助他们管理这片土地和照看牲畜,但为了维护生活的私密性和纯净性,这些工人晚上不能留在山上,而是每天傍晚离开。   王青松一家的日常生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他们忙于种植新的作物和修剪果树;夏天,他们除草和灌溉,确保作物能在炎热的天气中生长;秋天,他们收获粮食和果实,为冬天的食物储备做准备;冬天,他们修理屋子和工具,规划来年的种植计划。   尽管生活单调,但两人都享受着这种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点燃篝火,围坐其旁,观赏星空,讨论过去的学术生涯和未来的计划。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给了他们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随着儿子王小宇的成长,王青松和张梅越来越担心他的教育和社交需求。在深山的隐居生活,虽然提供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但同时也限制了王小宇接触外界的可能。张梅尽管利用自己在教育上的知识,教授儿子从语文到数学的基础课程,却始终无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社交互动。王小宇的好奇心日渐浓厚,他常常问到的问题——那些关于城市、星空以及远方文明的问题——逐渐超出了两人所能解答的范围。   在山中的这十一年里,王青松夫妇独立完成了从建房、耕种到养殖的一系列自给自足的生活实践,他们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雨,园地里的果树也从小树苗长成了硕果累累的大树。然而,正如那些季节性的果实成熟后必须采摘一样,他们也意识到需要为儿子的未来采取行动。   这种生活,虽然美好,但难以持续。2011年的一个春日,王青松和张梅决定将他们的山中资产出售,计划带着家中积攒的有机蔬菜和生态牛羊肉,重新回到城市生活。他们希望这样的转变能给王小宇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有机会接受更系统的教育,结识新的朋友,体验不同的文化。   回到城市的初始阶段并非如他们预期的那般顺利。王青松虽然曾是北大的教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人脉,但多年的隐居生活使他们对现代城市的运作感到陌生。复杂的社交网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王小宇在新学校的开始也颇具挑战,他的乡音、他的行为习惯,在城市里的同龄人中显得格外突出。   他们在市场上设置了摊位,销售着山中种植的有机蔬菜和养殖的生态牛羊肉。这些产品因其纯净和健康,很快在消费者中建立了口碑。随着生意的逐渐好转,王青松也开始策划他的书籍出版计划,希望能将他们的生态农业经验和深山生活的哲学分享给更多的人。   终于,在经过数月的努力和反思后,王青松夫妇决定再次远离城市的喧嚣。他们选择了一个不那么偏远但仍旧接近自然的地方安家,希望能在保持与社会接触的同时,继续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这一次,他们更加明智地选择了位置,确保王小宇能够顺利地接受教育,同时也能享受自然的恩赐。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