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7年,郭子仪七十大寿,他的儿子郭暖却在宴席上将媳妇升平公主打了,并大逆不

千古风流云散 2024-09-16 15:39:40

公元767年,郭子仪七十大寿,他的儿子郭暖却在宴席上将媳妇升平公主打了,并大逆不道说:“你爹是皇帝怎么了,我爹是不愿做皇帝,他要愿做,哪有你爹的份”。郭子仪听闻如五雷轰顶,立即绑了郭暖进宫向代宗请罪。代宗微微一笑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必当真”。

安史之乱爆发后,守孝在家,年逾六旬的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启用,任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率军征讨安禄山。

郭子仪到任后,注重以功封赏,一改唐军疲软士气。此后四年,他先后击败叛将周万顷、高秀岩、史思明、郭献璆、崔乾祐、安守忠等人,将安史叛军赶出了长安、洛阳等地,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大部分土地。

郭子仪因平叛有功,被肃宗加封司徒、代国公,加食邑一千户,并亲自在灞上迎接凯旋而归的郭子仪,慰劳说:“国家再造,全因爱卿的功劳”。郭子仪一时之间风光无限,无人可追。

公元759年,郭子仪奉命北讨安史叛军。两军对阵于相州,双方在这里杀的天昏地暗,不分胜负。

突然有一日,狂风大起,吹沙拔木,近在咫尺却相看不清。唐军与叛军双方皆大惊,于是丢盔弃甲,各自回营。随后,郭子仪引残兵退守河阳,一边整顿兵备,一边向朝廷索要援军,伺机再行征讨。

宦官鱼朝恩一直对郭子仪心存嫉妒,于是借此将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献谗言。唐肃宗顺水推舟,将郭子仪召回长安,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帅,代领朔方节度使,无情地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

郭子仪兵权被夺后,仍以大局为重,主动驻留长安,以安朝廷之心。

这一闲,便是漫长的三年时光。这三年中,唐军与安史叛军战斗一直不断,761年2月,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兵败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

战争的失败,让朔方军内部暗潮涌动,士兵们及低级将领对都统李国贞的管理心生不满,他们都期盼郭子仪能重返军中,任职主帅。眼见时机成熟,郭子仪旧部王元振等人趁机发动兵变,弑杀李国贞,而河东军见此也纷纷响应,河东节度使邓景山被杀,以此逼迫皇帝让郭子仪重新出山主军。

两军高级统帅被杀,犹如晴天霹雳,震惊朝野。肃宗闻讯,深恐这两支军队与叛军联合,局势失控,遂急召鱼朝恩入宫共商对策。

鱼朝恩进言献策道:“陛下,当前之务,首要在于安抚叛军,以防事态进一步扩大。待局势稳定后,再作长远打算。”肃宗采纳其议,于是下旨赦免叛乱者,并派遣使者前往安抚。

身为九五之尊的肃宗,面对武将叛乱,非但不能严惩不贷,反需低声下气,安抚求全,心中自是憋屈难当。

鱼朝恩见状,再献一计道:“陛下,欲惩叛军,实非难事。朔方、河东将领多为郭子仪旧部,唯其马首是瞻。此时若召回郭子仪,定能平息叛乱。”肃宗闻言,虽心有顾虑,但别无他法,只得应允。

朔方、河东叛乱杀主的消息这时也传到郭子仪耳中,他愤而怒斥道:“这般蠢材,迟早是要把我害死”。

于是不待肃宗召见,郭子仪急忙入宫觐见,跪拜于地,自责道:“陛下,老臣管教无方,致使部下叛乱,实乃罪该万死。”

肃宗连忙上前扶起,宽慰道:“郭爱卿快快请起,此事与你无关。你一直在长安,如今叛乱已起,还需你亲自前往平息。”

于是,肃宗重新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等州节度使,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并进封其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

郭子仪领命而去,一到军中,便雷厉风行地展开行动,迅速将王元振等叛乱首领擒获归案。他当众宣布其罪行,言辞激昂:“我郭子仪一生忠于大唐,忠于皇上。尔等此举,乃陷我于不义之地,挟军逼主,实乃谋逆大罪!”言罢,即命人将王元振等人斩首示众,同时严惩参与叛乱的四十余名将领,以儆效尤。

郭子仪以此举向肃宗表明心迹:自己与叛乱毫无瓜葛,且永远忠于皇权。

此事虽已尘埃落定,但其背后所隐藏的权力斗争与人性复杂却令人深思。郭子仪的旧部以兵变相逼,其真实意图究竟何在?是否真有裹挟郭子仪造反之嫌?《资治通鉴》对此亦有所记载与探讨,认为确有此可能。

大唐皇帝对郭子仪的猜忌之心始终未曾消减,只是郭子仪以其超凡的智慧与谦逊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与皇权的微妙平衡。

安禄山叛乱之后,皇帝对武将的猜忌更甚以往。所以肃宗重用鱼朝恩,也是想以宦官制衡武将势力。然而,郭子仪却以这种方式再次掌握兵权,使得双方矛盾公开化、白热化。

更为戏剧性的是,郭子仪儿子郭暖竟因家庭琐事殴打公主妻子,并口出狂言。代宗虽表面安抚郭子仪,但三个月后,郭家祖坟却突遭鱼朝恩挖掘破坏,这显然是代宗授意所为。

郭子仪心知肚明却佯装不知,其智慧与隐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他既能够功高盖主而不被猜忌、位极人臣而不被嫉恨;又能够在家庭琐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找到平衡点、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真可谓是达到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的至高境界!

0 阅读: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