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退休民警余发海散步时,突然发现草丛中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一群墓碑,仔细触摸碑文辨认后,禁不住一阵心酸,54年了,竟无人祭拜!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帮他们寻找亲人。 2005年,退休民警余发海在湖北省赤壁市的羊楼洞无意中发现了一片被遗忘的烈士墓群。这些墓碑在岁月的侵蚀下几乎无法辨认,触动了他的心弦。余发海,生于1950年,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直到退休。做完肾移植手术并在恢复期间,他决定承担起寻找这些烈士家属的重责大任。这一年,他刚好接受了赤壁市政协的委派,开始了他的寻亲旅程。 余发海的寻亲之旅,虽然始于一个偶然的发现,但很快演变成了一项系统的搜索工作。每一块破旧的墓碑都似乎在向他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隐藏着一线希望,等待被发掘。 在“195烈士墓”和“中南革命烈士墓”的研究中,余发海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解读那些被风化严重,文字模糊的墓碑。他开始收集相关地区的地方志和历史资料,试图从中找到与墓碑上残留的信息相符的线索。这些资料往往保存在地方档案馆或老年人的记忆中,因此余发海的调查也包括了许多与老人的深入交谈。 每当找到可能的线索,余发海都会驱车前往那些遥远的村庄和小镇。他的车经常出现在湖北省的乡村小道上,车里堆满了地图和笔记本,后备箱里常备着手电筒和摄像机,以备不时之需。到达目的地后,他会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询问每一个可能遇到的村民,希望能找到那些烈士的亲属或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 在咸宁市咸安区,余发海遇到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这位老人曾在志愿军服役,对那段历史有着亲身的体验。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老人提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在1960年代初,他曾参与过将一批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秘密转移到羊楼洞的行动。这一信息为余发海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使他能够在地方志的帮助下,确定了一些烈士的具体籍贯。 此外,余发海还需要面对文化和技术的挑战。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墓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他不得不使用摄影技术和图像增强软件来尝试恢复上面的文字。有时候,他甚至需要花上数天时间,仔细清理墓碑上的苔藓,才能辨认出一个模糊的名字或籍贯。 在羊楼洞的调查过程中,余发海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他还积极联系当地的退休老兵和志愿者,组织他们一起参与寻找线索。他们成立了一个小组,在余发海的领导下,进行系统的访谈和资料搜集。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有一颗尊重历史和缅怀英烈的心。 通过这些努力,余发海逐渐将“195烈士墓”和“中南革命烈士墓”的历史拼凑得越来越完整。尽管困难重重,他从未放弃过。每找到一位烈士的家属,他都感到一种深深的成就感。这些成功的寻亲案例,最终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每当他找到一条线索,余发海便会驾驶他那台老旧的车,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前往可能的地点。车窗外的风景随季节变换,从繁花似锦到萧瑟凋零,唯有他的寻亲之旅,始终没有停歇。在到达每一个村庄,余发海都会下车,用他那略显沙哑的声音询问村中的长者,希望他们能提供关于烈士的记忆或传说。他的双手常常拿着那些烈士的旧照片,希望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能激起一些涟漪。 在羊楼洞的一个清晨,余发海和一群志愿者们聚集在烈士陵园的入口处。寒风中,志愿者们手持国旗和花圈,准备进行一年一度的祭扫仪式。余发海站在烈士墓前,低声念着每位烈士的名字,仿佛能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地上的落叶被风吹起,簌簌作响,仿佛是烈士们在低语回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发海的名字在寻亲领域逐渐被人们熟知。报纸和电视台开始报道他的故事,许多之前未知的线索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手中。有的是电邮,有的是手写信件,甚至有的是微信消息,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寻亲数据库。每当他收到这些消息时,无论是在家中的书桌前还是在外地的旅店里,他的眼中都会闪烁着光芒,那是对未来发现的渴望。 余发海的努力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不仅是当地政府,许多民间组织和学校也开始参与到寻亲工作中来。他们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清洁和维护,同时也帮助余发海整理和翻译历史资料。这种跨代的合作,使得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得以在新的时代传承下去。 但寻亲的路并非总是充满希望和光明。有时,长时间的努力也会以失败告终,当余发海无法找到某位烈士的后人时,那种失落感常常让他彻夜难眠。然而,每当这时,他就会重新审视那些破旧的墓碑,那些依旧坚定地矗立在羊楼洞的土地上的墓碑,提醒着他,历史的重责大任还在他的肩上。 岁月如梭,余发海的头发已斑白,步伐虽然不再矫健,但他的眼神仍然坚定。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会站在烈士墓前,他知道,只要他还能站立,他的寻亲之旅就不会结束。风中,烈士墓旁的旗帜猎猎作响,仿佛是对他坚持的最好回应。
好人有好报
不知道说啥,祝他长命百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