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

鸿史观 2024-09-17 13:11:34

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连忙阻拦,正在此时,老人突然红了眼眶,而他接下来的一番话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我想摸一下它,这是我的老伙计,是我用命保护,背了2万5千里背回来的……”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8.9老红军谢宝金——背着68公斤重发电机奔赴延安)

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建筑宏伟、气势磅礴。

博物馆的大门设计古朴,气派十足,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细雨绵绵,博物馆前广场上总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站在博物馆前,游客们被壮丽的建筑和庄严的氛围所吸引。

游客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或在拍照留念,或在排队进入展馆。

博物馆的内部展厅空间宽敞,展品丰富多样,各个展区陈列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文物和战斗遗物,陈列架上摆放着精致的模型,每一件展品都被精心维护和讲解,以便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厚重。

展馆里,有些游客凝神细看,仔细阅读展品旁的介绍牌;有些则在展示屏前驻足,观看生动的多媒体资料。

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兴奋地探索各种武器和军事模型,对这些从书本中学到的历史知识产生了真实的感受。

博物馆内,还不时传来导游的解说声,他们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将历史事件和军事技术娓娓道来。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一隅,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静静地展示着一台老旧的手摇发电机。

这台发电机外观陈旧,铁锈斑斑,岁月的痕迹深深刻在它的每一个部件上。

它的存在似乎并不引人注目,远不如那些华丽的战斗机模型或闪耀的奖章引人注目。

这台发电机却承载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历史时刻。

大多数参观者从这里匆匆经过,目光不自觉地扫过这台发电机,或许会产生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并不会驻足停留。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这个展区。他的步伐缓慢而稳重,每一步都显得沉重而有力。

老人穿着一件朴素的灰色大衣,脸上的皱纹深深地刻画出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透着一股不易察觉的激动。

当老人走到手摇发电机旁时,他的双手微微颤抖,仿佛触摸到了某种珍贵的记忆。

他的目光深情地凝视着这台发电机,伸出手来,试图轻抚发电机的表面,但他的动作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礼貌而温和地阻止了。

“对不起,这台发电机是珍贵的展品,请勿触摸。”工作人员的声音柔和而恭敬,但眼神中却透出一丝关切和理解。

老人没有反驳,只是点了点头。

老人微微一笑轻声说道:“这台发电机曾是我年轻时在战场上用来发电的重要设备。它不仅是工作工具,更是我们那一代人奋斗的见证。”

这句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

周围的游客纷纷驻足,好奇地望着这位老人,想要了解他与这台机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老人名叫谢宝金,是江西人,出身贫寒,为了生计,他很早就开始到处打工赚钱。

这些年辛苦奔波的经历,不仅让他练就了一身好力气,也使他接触了社会各色人等,其中不乏共产党员。

他逐渐发现,自己遇到的共产党人与之前见过的军阀或国民党士兵截然不同。

共产党不仅不欺压百姓,反而经常帮助村民做工,来换取食宿。这种行为让谢宝金对他们心生敬佩。

因此,谢宝金也时常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1932年,34岁的谢宝金通过辛勤劳动,生活逐渐改善。

就在这时,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听闻当地有位仗义、勤奋的汉子,于是亲自找到了谢宝金,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共产党,与红军并肩奋斗,为百姓争取更好的生活。

谢宝金早已对红军有了深厚的好感,正值壮年的他也不愿意终其一生为他人打工,内心渴望建功立业。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毛泽民的邀请,投身于红军的队伍中。

1934年,中革军委决定战略转移,一场史无前例的长征即将拉开序幕。

临行前,上级将一台沉甸甸的手摇发电机交到了谢宝金手中。

“这是我们红军的‘眼睛’和‘耳朵’,没有它,我们就打不了胜仗!” 这台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成了谢宝金肩上最沉重的责任。他深知这不仅是一台机器,更是革命的希望,是无数战友的生命线。

25000公里,这是一段用鲜血和汗水铺就的漫漫征途。

终于,历经千难万险,谢宝金和战友们胜利到达了陕北延安。当他放下肩上那台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发电机时,双腿再也支撑不住,重重地跪在了地上。

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知道,自己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选择回到家乡,过上了平凡的生活,这个发电机也被运到了军事博物馆。

1976年,谢宝金来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

当他看到那台熟悉的手摇发电机时,尘封多年的记忆瞬间被打开,那些峥嵘岁月,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0 阅读: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