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养儿防老?”2024年上海,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把三个孩子都送到美国。孩子们在美国生儿育女后,从不回国看望父母,甚至在父母去世后,也不回家看一眼,全部委托养老院代办。养老院要求这三个儿女至少回来一个料理后事,儿女们:钱不是问题,全权委托你们办理就行。 李教授和妻子都是知名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育有三个孩子,从小就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家庭氛围虽然严格,但充满了对孩子们未来的期望。 早在孩子们还在读高中时,李教授夫妇就打算将三个孩子全部送到美国留学,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夫妇俩省吃俭用,甚至变卖了一些家产,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美国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申请学校、准备签证材料。 终于,一家人站在浦东国际机场,依依不舍地送别大女儿。李教授拍着女儿的肩膀说:"去吧,好好学习,为祖国争光。"妻子则抹着眼泪,叮嘱女儿要照顾好自己。随后的两年里,二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飞往美国,开启了他们的留学生涯。 在异国他乡,大女儿凭借出色的计算机技能,成功进入硅谷一家顶尖科技公司,很快就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二女儿则凭借敏锐的金融嗅觉,在华尔街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金融精英。小儿子则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好莱坞影视圈逐渐站稳脚跟。 起初,孩子们还会经常打电话回家,汇报近况。但渐渐地,电话变成了每月一次,然后是每逢节日,最后甚至连重要节日也只是发个简单的祝福短信。 李教授夫妇退休后,生活变得越发孤独,他们期待着孩子们能够回国看望,但每次提起,孩子们总是以工作忙碌为由推脱。 无奈之下,李教授夫妇搬进了一家高档养老院,他们希望在这里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也能结识一些新朋友。然而,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难以填补的空缺。 前几年,李夫人因病去世,子女们得知消息后,只是在电话中表示了哀悼,却没有一个人回国奔丧。李教授独自料理了妻子的后事,心中的悲痛与失望难以言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教授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常常坐在窗前,回忆往事,思念远在他乡的孩子们。有时,他会喃喃自语:"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们连看我们最后一眼都不愿意?" 终于,在2024年6月,李教授也离开了人世。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三个子女,希望他们能够回国料理父亲的后事。然而,他们得到的回应却令人心寒。 大女儿在电话中说:"我这里工作实在太忙,实在抽不开身。你们看着办吧,费用我来承担。" 二女儿则表示:"我刚刚接手一个大项目,走不开。你们全权处理就好,钱不是问题。" 小儿子更是直接:"我正在筹备新电影,实在没时间回去。麻烦你们帮忙处理,需要多少钱我转给你们。"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听完这些回应,不禁感慨万分。他们见过许多子女无法及时赶回的情况,但像李教授子女这样,连最后一面都不愿意见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最终,养老院决定自己组织一个简单的葬礼。李教授生前的一些同事和学生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悼念。葬礼上,大家回忆起李教授的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无不感慨万分。然而,最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人——他的子女们,却始终未能现身。 葬礼结束后,养老院按照子女们的要求,将遗照和墓地的照片通过邮件发送给了他们。令人心寒的是,三个子女只是简单回复了一句"收到,谢谢",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很快被媒体报道出来,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人开始质疑"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的可靠性。 有网友评论道:"再优秀的孩子,如果没有感恩之心,又有什么用呢?"还有人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方式的反思。有专家指出,过分强调成功和个人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和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可能会导致亲情的疏离。 李教授夫妇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中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不要忘记珍惜亲情,履行对父母的责任。同时,这个故事也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建立更完善的养老体系。 (案例来源:洪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