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铺村位于青岛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北部,距办事处驻地5公里,大沽河、运粮河交叉口

念寒评评你好趣事 2024-09-18 18:40:45

二铺村位于青岛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北部,距办事处驻地5公里,大沽河、运粮河交叉口西岸3公里处。东邻前店口村,西邻前辛庄,南与朱家屯相连,北接周王庄。全村有有王、石、纪、李、匡、朱、孙、张、吴、陈、杨、郭、姜、韩、薛等姓氏。李姓、郭姓、张姓人口较多,分别占22%、14%、11%。 郭姓于清道光年间从胶州三里河迁入;李姓于清朝道光年间从日照地域迁至该村;陈姓约1920年从仙家寨(今属城阳区流亭街道)迁入:韩姓于清道光年间从胶莱迁入。清朝同治初年(1825)王姓兄弟二人来此立村,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逐渐形成村落。因村置建在济—烟古道两侧,距胶州旧衙门口二十华里,故定名廿里堡,1994年改为二铺村。该村因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拆迁。 二铺村明清朝属胶州利涉乡;1911年属第三区;1950年属胶县第七区;1958年属和平人民公社;1984年属前店口乡;1987年属胶州市前店口乡;2001年属胶东镇;2009年属胶东街道办事处至今。 二铺村东南角原有一座大庙,大庙建有前后庙堂,东西两厢。前后庙堂和东厢各有各路神像,威严壮观。院内有两棵两三搂粗的枯心成洞的老槐树,据说,每棵槐树各住一条大长虫(大蛇)。人们时常看见虫到和尚湾喝水(在大庙西南角墙外的三角湾)。抗日战争前,庙里住有道士,每到过年过节、初一、十五,到大庙上香烧纸和叩拜的人络绎不绝,也有到此鸣誓的。大庙以北150米处有一座关爷庙,庙堂南北,庙门正西,内有一口大钟和一把关公青铜大刀。两座庙均在抗战后拆除,砖瓦木材就地改建成一所学校。1957年,村里将大钟和关公青铜大刀当废铜烂铁卖了,换的钱买了该村茂腔戏班子的锣鼓和部分戏装。 1955年,在村东南500米处“宅廊”地挖出陶瓷罐,里面装有精致贝壳,没有人知道此地叫“宅廊”的缘由。1958—1970年间,村里挖沟修路时发现过古墓,里面有陶器、青铜器、大方口古铜钱。 二铺笤帚远近闻名,已有百年历史。人民公社时期,有80%的青年男性都扎笤帚,是当时的一大经济来源。二铺村有位名人叫李希贤。李希贤(1846-1914),字品三,清代光绪年间秀才,著作有《四言杂子》(现有手抄本)、《胶州八景》等。 该村曾经有一个茂肘棍戏班子(茂腔前身),由韩和宗、杨效孔、郭圣堂、李玉夏、李秋河、韩忠孝、吴丕忠等民间艺人组成。该戏班子词、曲、锣鼓谱等全能背下来,当时没有剧本,叫做念戏,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能念30多折戏,并且善演丑、日、三花,能自导自演,精通锣鼓。他们自愿捐钱捐物,买了锣鼓戏服,排好了戏,逢年过节为该村、邻村演戏。 1947年春,二铺村遭国民党飞机轰炸。炸毁郭文厚家4间房子,其祖母、母亲和在一起玩耍的郭西厚的母亲和弟弟4人被炸死。 相传,该村大庙里的杨姓道士修炼得道,会“叠路法”和“分身术”。别人问他进城不,他说你先走吧,到城内却见他早已到了。问他回不,他说你先走吧,回来后见他早已在大庙念经文了。杨道士捻一手好豆种,每到种豆子的季节,村里百姓争相找他捻豆种,谁叫都答应,第二天坡里捻豆种的到处都是杨道士。

0 阅读:6